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红楼梦》的相同之处恰当的一项是
A.揭露社会的黑暗 | B.歌颂反抗精神 |
C.推崇人文主义 | D.促进商业的发展 |
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说明美日关系( )
A.开始恶化 | B.完全决裂 | C.进入战争状态 | D.既勾结又斗争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D.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 | 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 D.中苏关系的演变 |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不结盟运动 | D.“上海五国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