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
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反映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请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
粮食产量 |
棉花产量 |
油料产量 |
糖料产量 |
1957 |
19505 |
164.0 |
419.6 |
1189.3 |
1958 |
20000 |
196.9 |
477.0 |
1563.1 |
1959 |
17000 |
170.9 |
410.4 |
1214.7 |
1960 |
14350 |
106.3 |
194.1 |
985.5 |
1961 |
14750 |
80.0 |
181.4 |
506.5 |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在哪两个省份试行后推广至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方针政策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可能扩大,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到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 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材料四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材料四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影响?(6分)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2分)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2分)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6分)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3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