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
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
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
——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的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是哪一动力机广泛应用的结果?
材料二在经过西方国家数月的围追堵截后,伊朗原油出口量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起死回生”。为了遏制所谓的伊朗核计划,2012年7月,欧盟对伊朗全面“禁油”,美国奥巴马政府则逼迫伊朗石油主要买家削减伊朗原油出口,否则一并制裁,“豁免国”则需要减少20%--30%的进口量。
(2)材料二提到的“石油”属于石化燃料,主要被用来加工成柴油和汽油。石油成为重要能源始于哪一次工业革命?(2分)世界石油产量自1870年以来不断增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下图

(3)材料三图片说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突飞猛进。请说出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首架飞机,将人类飞上天空的梦想变为现实的人是谁?(2分)中华儿女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目睹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划过夜空是在什么时间?它的成功发射升空是受哪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分)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在当今世界,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一一《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的作者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他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
材料二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我们已经看到,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
一一卢梭
(2)材料二反映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3分)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请你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4分)

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1)据材料一说明明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初,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材料三 (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时间
主要活动
1895年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1905年
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10年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
正式叫胡适。
1916年
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