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学敩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蠹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书》卷四《炀帝纪》
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官自三师以下共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从神龙元年到开元二十九年(705—740)的三十六年间,进士及第者总共不超过九百人,平均每年只有三十一人。明经及弟人数,如按开元十七年推算,每年不超过百人左右,明经、进士两者相加,最多也只能满足所需人数的四分之一。……高宗以前,官贵子弟主要从门荫出身,一般地主子弟则从流外入流(未进入九品称为未入流),或应募从军以战功来获取官职和勋赏。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太宗
高宗
玄宗
肃宗
代宗
宪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6
12
29
7
24
15
21
科举出身者
3
13
18
6
7
17
7
19
12
20

 
其他高级官吏和少部分中级官吏,从两《唐书》有传者的情况来看,德宗(742年—805年)以前,进士出身者所占比重最多时已超过20%。顺帝至武宗时六百五十人中进士出身者三百零一人,占46%,宣帝至哀帝,四百一十四人中进士出身者二百二十一人,占53%。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四 判断一个政权是开放式政权还是封闭式政权,其重要标志是看政府职位是否为某一阶层所垄断,底层社会的人士是否拥有向上流动和获取管理职位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养士乃是“私养”“家养”,还不能说是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只有到变为“国养”的时候,政权的开放性得以完全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调整选官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是否是开放性政权,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光明在哪里?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期孙中山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材料二: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2)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共18分)
材料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依人而异。
材料二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书传》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他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点出其影响
(3)康有为为何要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时代背景评论这一历史现象。
(4)据材料四,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长河中的新旧交替呈现着异彩纷呈的画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
——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
材料二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析中国人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
(2)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着眼点。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强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王斯德《世界通史》
请回答:
(1)结合史实概述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材料二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什么看法?试举两例英国文学作品佐证这一观点并简述你的理由。结合史实指出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联系材料三,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房玄龄)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旧唐书·房玄龄传》
材料二房玄龄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唐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1)根据材料一,将房玄龄的功绩简单列出。(10分,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概括房玄龄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