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2分)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思想的?(2分)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中“理性”与材料一中“天理”有何区别?(2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2分)
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
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二有人说:“……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3)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三英国议会下院在开会图四美国政治权力结构图
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公民大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制社会。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三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代议制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材料四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图三和图四体现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一中国古代和图四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其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
(4)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分析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材料一: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材料二: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在灾荒年间,解决民生问题尤其重要。《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指饿死的人)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2)依据材料概括宋代范仲淹的救灾措施
材料三:2010年10月31日,为期184天,逾7300万人次游园的上海世博会大幕落下。温家宝总理说,近6平方公里的世博园仿佛是一个地球村,展示出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美好画卷,低碳世博,人文世博,和谐世博,平安世博,尤其是科技世博,多么令人难忘!在世博会发展的历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显示着巨大的魅力!
(3)列举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起止时间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突出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1919年3月)
⑴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⑵分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和美国的影响。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
《孟子》:(天下)“定于一” |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
《韩非子》:“一匡天下”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怀有“廓定四表, 混一戎华”之志。金世宗完颜雍亦曰: “天下如一家。”……清康熙帝曰:“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涵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