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
《孟子》:(天下)“定于一” |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
《韩非子》:“一匡天下”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怀有“廓定四表, 混一戎华”之志。金世宗完颜雍亦曰: “天下如一家。”……清康熙帝曰:“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涵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
——温家宝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据材料指出,世博会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海伦·凯勒的理想对你有何启示?
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请说明当今社会有哪些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主角是—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待业生产,主要靠人力和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是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就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系列产品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王顺义与王心恒《简明科学神话》
材料二:“新能源将带来第四次产业革命”。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表示,“人类经过了以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领的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得世界工业发展水平提高一大步,人民受益,而第四次产业革命将会由新能源来引领。”
发展新能源不仅顺应了世界产业的未来趋势,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思危表示,为了降低能耗,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我国应该在新能源产业上多下工夫。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而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占到70%左右,石油占20%。—成思危:“新能源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
(1)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一种什么关系?是怎样阐述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两次革命对社会关系、国际格局的不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而今势更望,能不忆当年。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材料二:一九三五年的春天,是个胜利的春天,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南生《回忆长征》
材料三:文革号炮响,帝修心胆寒。春风化红雨,新枝壮且繁。—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中国共产党起到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性质及应总结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集团气急败坏,叫不要“轻易放过这样的一个战争的机会”。对峙中国“就是要先揍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教育读本》
请回答:
(1)这则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经济冲突的原因?(请回答中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秦朝倾覆后,大家都把中央集权制同暴政混为一谈,认为汉朝政府应像周初那样实行分封制。高祖因此将大片领土将给旧部,分封诸王。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分权证明对皇帝是个威胁。汉初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集权形式。—【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到997年,宋朝政府每年制造8000万贯铜钱,为唐朝最多时的两倍半。到1085年,即不足一个世纪之后,铜钱的产量又增加近8倍,每年为60亿贯。与此同时,银两的使用也在增加,1120年政府就征收了1800万两白银的赋税。—【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分裂性最强的党争适于20岁的神宗皇帝(1067—1085年在位)继位并任用王安石彻底改革政府之时。王安石改变了核查田赋的方式,用新办法征集和运送特殊的贡税,并向农民发放有息贷款使其不再依赖与地主;将徭役改为交纳税银;整顿地方衙役;开设官办当铺;建立地方武装协助国防等。—【美】(Patricia Buckley Ebrey)《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汉初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立一种集权形式。”主要是指汉朝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经济发展在当时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4)当今我们可以借鉴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