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①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②,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选自《墨子·修身第二》)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陈 陈:同“阵”,阵法。 |
B.必察迩来远来:招致 |
C.名不徒生徒:白白地 |
D.其唯圣人乎其:难道 |
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
①勇为本焉 ②君子察迩 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④多力而伐功 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 ⑥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A.①③⑥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 |
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 |
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势,发人深省。 |
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3分)
②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4分)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与 善 人 居 如 入 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与 不 善 人 居 如 入 鲍 鱼 之 肆 久 而 不 闻 其 臭 即 与 之 化 矣(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①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冬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初,则及临淄侯植②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③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忌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曹操。②临淄侯植:临淄侯曹植。 ③槎桎(chá zhi):拦截野兽的围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茂才举:推举,推荐
B. 则绥定下辩诸氐缓定:安抚平定
C. 皆发服悲哭发服:穿上丧服
D. 则谓为见问见:指代自己
2. 以下旬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①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
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③亲自教民耕种
④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⑤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⑥然以此忌惮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他都恪尽职守,所到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
B. 苏则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他曾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共度难关,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
C. 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无所顾忌,正言厉色地上前与之辩论,因而被文帝忌惮。
D. 苏则为人正直,不管是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能直言不讳,因而,文帝给他的谥号为刚侯。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四年,授江南嘉定知县。嘉定大县,赋多俗侈。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讼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争者以族长,有乡里争者以里老。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未及试,丁父忧归。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疏荐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教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于父母,命服阕以知县用。二十二年,授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瘠民贫,役繁而俗薄。陇其请于上官,与邻县更迭应役,俾得番代。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覆晓譬,务去斗狠轻生之习。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以陇其与兖州知府张鹏翮同举清廉官。二十九年,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偏沅巡抚于养志有父平丧,总督请在任守制。陇其言天下承平,湖广非用兵地,宜以孝教。养志解任。
为县崇实政,嘉定民颂陇其,迄清季未已。灵寿邻县阜平为之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选自《清史稿》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父讼子,泣而谕之谕:劝说
B.疏荐陇其洁己爱民洁:使……廉洁
C.为县崇实政崇:崇拜
D.如去嘉定时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豪折节为善人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①陇其请于上官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务去斗狠轻生之习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宜以孝教②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老百姓对陆陇其敬仰与爱戴的一组是
①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②民爱之比于父母③去官日,民遮道号泣
④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⑤疏荐陇其洁己爱民⑥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官司,陆陇其不用差役去逮人,属于宗族内部争讼的,便以族长去治办,属于乡里争讼的,便靠里老去治办。
B.陆陇其离任时,只有图书几卷以及妻子的织机一部,这与俗语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陆陇其为官清廉,他任职地区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他几次离任,百姓都是含泪相送。因品行优秀也多次被推荐给朝廷。
D.嘉定县的老百姓歌颂陆陇其,直至清末也没有停止。甚至有人冒充陆陇其的子孙,企图骗取老百姓的信任。
范 增 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渐渐
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浅陋,没有见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当于是去耶?曰:否/于是余有叹焉
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是项羽刺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其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袁盎者 , 楚人也 , 字丝。父故为群盗 , 徙处安陵。高后时 , 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 , 朝罢趋出 , 意得甚。上礼之恭 , 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 上曰 :“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方吕后时 , 诸吕用事 ,擅相王 , 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 ,主兵柄 , 弗能正。吕后崩 ,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 太尉主兵 , 适会其成功 , 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 , 臣主失礼 , 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 , 上益庄 , 丞相益畏。己而绛侯望袁盎曰 :“ 吾与而兄善 , 今而廷毁我 !”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 , 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 , 征系清室① ,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 , 唯袁盎明绛候无罪。绛侯得释 , 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 , 杀辟阳侯 , 居处骄甚。袁盎谏曰 :“诸侯大骄必生患 , 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 , 治 , 连淮南王 , 淮南王征 , 上因迁之蜀 , 鞠车② 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 , 乃谏曰 :“ 陛下素骄淮南王 , 弗稍禁 , 以至此 , 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 , 如有遇雾露行道死 , 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 有杀弟之名 , 奈何 ?”上弗听 , 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 , 病死 , 闻 , 上辍食 , 哭甚哀。盎入 , 顿首请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 :“上自宽 , 此往事 , 岂可悔我 !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 :“ 吾高世行三者何事 ?” 盎曰 :“陛下居代时 , 太后尝病 , 三年 , 陛下不交睫 , 不解衣 , 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 , 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 , 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 , 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 , 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 , 西向让天子位者再 , 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 , 而陛下五以天下让 , 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玉 , 欲以苦其志 , 使改过 , 有司卫不谨 , 故病死。”于是上乃解 , 曰 :“将奈何 ?” 盎曰 :“ 淮南王有三子 , 唯在陛下耳。” 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节选自《史记·袁盎晃错列传》 )
[ 注 ] ①清室 : 汉代囚禁官吏有罪的牢狱。②鞠车 : 囚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后崩 ,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畔 : 背叛 B. 己而绛侯望袁盎曰望:望: 盼望
C. 盎遂不谢谢: 谢罪D. 且陛下迁淮南王迁 : 放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 ,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适会其成功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
B. ①绛侯乃大与盎结交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上因迁之蜀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 ①以不用公言至此②将有作 , 则思知止以安人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 全都表明袁盎 “直陈大义、能言善辩” 的一组是
①绛侯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②臣主失礼 , 窃为陛下不取也③绛侯乃大与盎结交④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
⑤上弗听 , 遂行之⑥陛下素骄淮南王 , 弗稍禁
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⑥D. ①②④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盎认为国家的重臣比所谓的功臣重要 , 因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 , 存亡一体 , 而当时绛侯虽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扶挽救国家的安危。
B. 袁盎认为臣下与主上不可缺失礼节 , 君主要有君主的威严 , 否则臣子就会骄矜无礼。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 后来在上朝的时候 , 皇上显得较为威严 ,丞相也就比较敬畏陛下。
C. 淮南王进京朝见 , 杀了辟阳侯 , 举止骄横。袁盎劝谏皇上 , 认为淮南王太骄横 , 必然会发生祸乱 , 应给予责罚 , 并削减他的封地。
D. 袁盎宽慰皇上有三种高出世人的行为。一是伺候得病的太后三年 , 孝顺超过曾参; 二是朝内混乱时 , 冒险奔赴京师 , 勇猛赛过孟贲、夏育;到了代王官邸 , 一再让天子位 , 谦恭礼让许由不及。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迁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宜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注]①鄠 (hu)县,在陕西省。(选自《汉书·朱云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案:通“按”,察看、审察B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厉:严厉
C。以旌直臣旌:表彰 D.从容谓云曰从容:言行举止适度得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乃下其事问公卿B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地
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少孤,及长,不省所怙C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 D臣敢以死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朱云鲠介忠正的一组是()
①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②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③对曰:“安昌侯张禹。”④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⑤未知圣朝何如耳⑥小生乃欲相吏邪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汉时有名的高士。他少年任侠好勇,中年改节读书,研习《易》及《论语》,由豪侠而成为名儒。
B、华阴丞认为朱云才兼文武,忠正而有智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他做御史大夫。这一建议却遭到太子少傅匡衡的反对。
C、汉成帝时,朱云斥责皇帝的师傅张禹为佞臣,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硬是不肯走,于是“朱云折槛”成为—段佳话。
D.朱云生性鲠直,倜傥有大节,人们很尊敬他。他对皇帝的意见也敢反驳,对宰相邀他做官婉言谢绝,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要求死后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