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门人之游夏方:比拟,相比 B.慈父见背见背:长辈去世
C.是知成败也 一:相同 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密奉事孝谨闻久之,能足音辨人
B.有暇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C.士有名,不虚然哉汤问棘也是已
D.齐桓得管仲霸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时始得一动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乃一得间:间隙
C.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数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吏:官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②而无他钓焉,可哉
B.①浮子寂然,徐牵引之②动而掣之无有
C.①收竿持鱼以归②饭后仍出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

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

②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目遇而成色
B.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何其然也
C.寡人不兴师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不鉴之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翁公平寇记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有贼迤逦从西北来,大举袭入潮阳①,自号为兵。是时邑无长史久,潮州府通判翁公梦鲤适备倭而督兵行县,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俱。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乃夜缒城上,鼓噪而入。时守者皆偃甲卧,贼众两千人号万人猝至,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贼因环啸城上,城中闻之大恐,以为倭寇入也。于是公即勒兵戒严,而自骑往见贼,问贼何来状,贼中相顾愕然,窃惊怪之。顾贼业已入城,即不下。公乃部署吏士分布诸要路,而调守备军于郊。贼亦分队焚烧边城庐舍,城中愈益恐,咸奔依公所,男女以万计。公为感泣,露祷:“愿身先士卒,受矢石,为百姓请命。”父老无不流涕。
时有上书者,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公从其计。于是益调诸路援兵,兵自远近至者盖数千人。得所捕者,公辄手斩之以徇,贼气遂沮。而邑人刘应望等皆以诸生起兵属公,城中军威大振,斩首二十三级,捕虏一十三人。会天大雨,贼兵愈益溃乱,自相蹂踏。而守备、指挥等军,复进攻西南路,与公兵合,因夹击之,斩首一十五级,捕虏二十三人,获伪倭首一人,夺回虏中男女二十人。于是贼自度力不支,因北退保城隅,进退无路。而城外四面皆我兵,往往奋喊邀战,从雉堞中掩击之,矢石入城中如雨,所击杀又数十人。贼人大败窘甚,我兵犹殊死战。相持至暮,有逾城遁者,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后者莫敢出。贼乃蒲伏号泣求生,愿以残虏退。城中父老亦以为言,公因传令,北开城门放逐之。贼投戈袖手裹疮驰,从间道去。于是城中安居如故,公因抚其众而还。
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未尝逾时也,至士有杀伤死者,亲为医药临视之,闻者无不叹息泣下,其感人如此。
(选自《潮阳县志》,有删改)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一带,时属潮州府。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公即兵戒严统率
B.贼业已入城回头看
C.公辄手斩之以巡行示众
D.贼乃蒲伏泣求生痛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贼初不知公在内也城中闻大恐
B.咸奔依公击杀又数十人
C.夹击之,公传令
D.适备倭督兵行县鼓噪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表明平寇取得胜利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乃夜缒城上②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
③复进攻西南路④因北退保城隅
⑤从雉堞中掩击之⑥我兵犹殊死战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规模袭入潮阳的贼人不知通判翁公在城内,自称是守城士兵。
B.翁公独自骑马进入贼阵中探听虚实,反而使贼人既惊且怪。
C.在守备、指挥率领的军队与翁公带领的士兵共同夹击下,终于捕获倭寇首领一名,且解救被抓男女二十人。
D.走投无路的贼人号泣着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城中父老也替贼人说情,于是翁公传令打开城门放行。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②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②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①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日:“瑾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①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司马转:改任
B.徐复托事端造:前往
C.权曾因事之望:怨恨
D.暂瑾言者省:考虑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时服弘雅别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蒙生成福师道不传也久矣
C.权闻之怆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抑威损忿人前为寿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末避乱(于)江东
B.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
C.瑾揣知其故,(且)不敢显陈
D.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消除孙权的怀疑,诸葛瑾出使蜀国时与诸葛亮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
B.诸葛瑾 能够揣摩孙权的心理,选择劝谏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所以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C.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他,劝他以大局为重,放弃对东吴动武。
D.诸葛瑾之所以能取得孙权的信任,是因为他一贯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谨慎做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