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翁公平寇记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有贼迤逦从西北来,大举袭入潮阳①,自号为兵。是时邑无长史久,潮州府通判翁公梦鲤适备倭而督兵行县,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俱。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乃夜缒城上,鼓噪而入。时守者皆偃甲卧,贼众两千人号万人猝至,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贼因环啸城上,城中闻之大恐,以为倭寇入也。于是公即勒兵戒严,而自骑往见贼,问贼何来状,贼中相顾愕然,窃惊怪之。顾贼业已入城,即不下。公乃部署吏士分布诸要路,而调守备军于郊。贼亦分队焚烧边城庐舍,城中愈益恐,咸奔依公所,男女以万计。公为感泣,露祷:“愿身先士卒,受矢石,为百姓请命。”父老无不流涕。
时有上书者,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公从其计。于是益调诸路援兵,兵自远近至者盖数千人。得所捕者,公辄手斩之以徇,贼气遂沮。而邑人刘应望等皆以诸生起兵属公,城中军威大振,斩首二十三级,捕虏一十三人。会天大雨,贼兵愈益溃乱,自相蹂踏。而守备、指挥等军,复进攻西南路,与公兵合,因夹击之,斩首一十五级,捕虏二十三人,获伪倭首一人,夺回虏中男女二十人。于是贼自度力不支,因北退保城隅,进退无路。而城外四面皆我兵,往往奋喊邀战,从雉堞中掩击之,矢石入城中如雨,所击杀又数十人。贼人大败窘甚,我兵犹殊死战。相持至暮,有逾城遁者,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后者莫敢出。贼乃蒲伏号泣求生,愿以残虏退。城中父老亦以为言,公因传令,北开城门放逐之。贼投戈袖手裹疮驰,从间道去。于是城中安居如故,公因抚其众而还。
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未尝逾时也,至士有杀伤死者,亲为医药临视之,闻者无不叹息泣下,其感人如此。
(选自《潮阳县志》,有删改)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一带,时属潮州府。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公即兵戒严统率
B.贼业已入城回头看
C.公辄手斩之以巡行示众
D.贼乃蒲伏泣求生痛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贼初不知公在内也城中闻大恐
B.咸奔依公击杀又数十人
C.夹击之,公传令
D.适备倭督兵行县鼓噪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表明平寇取得胜利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乃夜缒城上          ②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
③复进攻西南路        ④因北退保城隅
⑤从雉堞中掩击之      ⑥我兵犹殊死战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规模袭入潮阳的贼人不知通判翁公在城内,自称是守城士兵。
B.翁公独自骑马进入贼阵中探听虚实,反而使贼人既惊且怪。
C.在守备、指挥率领的军队与翁公带领的士兵共同夹击下,终于捕获倭寇首领一名,且解救被抓男女二十人。
D.走投无路的贼人号泣着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城中父老也替贼人说情,于是翁公传令打开城门放行。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②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义虎记
(清·王猷定)
辛丑春,余客会稽,集宋公荔裳之署斋[1]。有客谈虎,公因言其同乡明经孙某,嘉靖时为山西孝义知县,见义虎甚奇,属余作记。
县郭外高唐、孤岐诸山多虎。一樵者朝行丛箐中,忽失足堕虎穴。两小虎卧穴内。穴如覆釜,三面石齿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许。藓落如溜,为虎径。樵踊而蹶者数,彷徨绕壁,泣待死。日落风生,虎啸逾壁入,口衔生糜,分饲两小虎。见樵蹲伏,张牙奋搏。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入抱小虎卧。樵私度虎饱,朝必及。昧爽,虎跃而出。停午,复衔一麂来,饲其子,仍投与樵。樵馁甚,取啖,渴自饮其溺。如是者月,浸与虎狎。
一日,小虎渐壮,虎负之出。樵急仰天大号:“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拳双足俛[2]首就樵樵骑虎腾壁上虎置樵携子行阴崖灌莽,禽鸟声绝,风猎猎从黑林生。樵益急,呼“大王”。虎却顾,樵跽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惧不免他患。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虎颔之,遂前至中衢,反立视樵。樵复告曰:“小人西关穷民也,今去将不复见。归当畜一豚,候大王西关外邮亭之下,某日时过飨。无忘吾言。”虎点头,樵泣,虎亦泣。迨归,家人惊讯。樵语故,共喜。至期具豚,方事宰割,虎先期至,不见樵,竟入西关。居民见之,呼猎者闭关栅,矛梃铳弩毕集,约生擒以献邑宰。樵奔救告众曰;“虎与我有大恩,愿公等勿伤。”众竞擒县,樵击鼓大呼。官怒诘,樵具告前事。不信。樵曰:“请验之,如,愿受笞!”官亲至虎所,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点头。“大王以赴约入关耶?”复点头。“我为大王请命,若不得,愿以死从大王。”言未讫,虎泪堕地如雨。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官大骇,趋释之[3],驱至亭下,投以豚,矫尾大嚼,顾樵而去。后名其亭曰“义虎亭”。
王子曰[4]:余闻唐时有邑人郑兴者,以孝义闻,遂以名其县。今亭复以虎名,然则山川之气,固独钟于此邑欤?世往往以杀人之事归狱猛兽,闻义虎之说,其亦知所愧哉!
注释: [1]宋荔裳:宋琬(1614—1673),清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顺治四年进士,曾官浙江宁绍台道。著名诗人。 [2]俛:同“俯”。 [3]趋(cù):同“促”。 [4]王子:作者自称。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投与樵馂:剩食 B.如是者月,浸与虎狎弥:满
C.众竞擒县诣:报告 D.请验之,如诳:欺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言其同乡明经孙某 B.虎负
击沛公于坐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孝义闻,遂以名其县 D.藓落如溜,虎径

为国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者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众人聚在宋公署斋,有位客人谈起了虎,宋公就讲起义虎的故事,并嘱咐我写下这篇记。
B.全文情节一波三折,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在人虎对立而缓和、而互信的过程中,突出义虎的形象。
C.文末的议论,作者为世间尚有“杀人之事”,尚有禽兽不如人而感慨不已,是记的点睛之笔,也是记的常见写法。
D.老虎尚义,本属诞而不经之事,然而在作者笔下,居然将一桩人虎互通情义、感恩报德的奇闻,写得动人心旌,而又催人深思。

用“/”给文中带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须 臾 虎 复 入 拳 双 足 俛 首 就 樵 樵 骑 虎 腾 壁 上 虎 置 樵 携 子 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
(2)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

文化经典阅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1)从第一段画线句中,可以得出一个著名的成语
(2)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入厕 通“猝”,突然。 B.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审案。
C.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太守。 D.临江王非忠臣邪 难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郎事孝文帝 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B.至族灭瞷氏首恶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是时民朴,畏罪自重,都独先严酷 秦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D.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自杀 击沛公于坐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淮传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为门下贼曹,转为丞相兵曹仪令史,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公祥营,皆破之。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九年,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北,破走之。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能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决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淮为门下贼曹署:代理,暂任
B.既,备疑不渡陈:同“阵”,排列为阵
C.并于兰坑田:屯田
D.淮亮必争北原策:计谋,谋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营定度我至军中,公
B.夜果攻阳遂吾还也
C.与战于龙夷北臣壮也,犹不如人
D.淮威恩抚循羌胡作《师说》贻之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淮在夏侯渊被杀,军心涣散的危机时刻,遇乱不惊,收集失散的将士,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主帅,从而使各营将士安定下来。
B.刘备要渡过汉水进攻魏军,众将认为应远离汉水排兵布阵,郭淮力排众议,坚持应依托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
C.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兵出斜谷,郭淮预测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认为应先出兵占领,他的建议得到了司马懿的赞许。
D.郭淮在姜维出兵石营时,诸将想兵分两路攻击蜀军的两路人马,但郭淮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的情况与郭淮的预料如出一辙。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淮 曰 此 示 弱 而 不 足 挫 敌 非 算 也 不 如 远 水 为 陈 引 而 致 之 半 济 而后 击 备 可 破 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2)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其才。”礼遣还。后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克勤“空印”事诛坐:因……获罪
B.王以殊礼尊:尊贵
C.延数日稽:拖延
D.当其才老:用到老

文中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吴沉、揭枢荐,召见资政殿学士行
B.后仇家所连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
C.陈瑄以战舰降燕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
D.命磔市投渤海之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儒从小机警敏捷,后来跟从宋濂学习,表现优异,超过宋濂门下的许多知名文士,连先辈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为比不上他。
B.方孝儒举止端庄,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欣赏,太祖不但在方孝儒因仇家检举牵连而被逮捕到京师时保护了他,还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C.当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时,有些人劝说惠帝逃跑,但方孝儒坚持守卫京师以等待援兵。最终,京师被攻陷,惠帝自杀,孝儒被抓。
D.父亲被诛时,孝儒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路人,燕王篡位后,他的悲切哀恸的哭声响遍大殿的台阶,可见孝儒忠孝至诚。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