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消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