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
给孩子的备忘录
梁继璋
梁继璋是香港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导师,这是他写给儿子的信,其实也适合所有人看。
我儿:
写这个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说好。
二、我是你的父亲,有些事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三、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你的成长省不少的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的一生中,没有谁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要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者当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你也应该明的,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也许你今日还在浪费生命,明日却发觉生命将远离你了。因此,愈早懂得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就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生命。
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了你,请耐心地等候,让时光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痛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是说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谨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的下半辈子,同样,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就已经完结。以后,你坐巴士还是奔驰,吃粉丝还是鱼翅,都要自己负责。
七、对人要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八、我买了十几二十年的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也没有中过。这说明人要发达,还是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你的爸爸:梁继璋
(选自《读者》)
第二个原因中说:“有些事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父亲跟儿子说了哪些事,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出其中的3点。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让人回味,请加以赏析。
①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于寸铁!
②这说明人要发达,还是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何理解文章划线句“愈早懂得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就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生命”。
文章中说“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要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古往今来,歌颂父母之爱的名言佳句不胜枚举。请将下面的书法作品用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书写工整,不要潦草。(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雨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丝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度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愤怒,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胁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相关链接】:何其芳,1912年出,中国现代作家。1933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卑躬屈敌,民族危机深重,政治气候低沉。面对现实,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
请用文章中的词概括下面三种动物在雨前的不同神态。
(1)鸽子:(2)白鸭:(3)鹰隼:
作者描写白色的鸭后写道:“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白鸭怎样的情感态度?
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精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结合文章内容,阅读相关链接,试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最后的背影(13分)
⑴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⑵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⑶“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近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⑷踮着脚离开寝室,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⑸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过,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三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⑹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杖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犁杖太重了,病得一阵风就能刮倒的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地往前跑。瘦削的父亲架不起衣服,宽大的黑褂子在风中一飘一飘的,父亲像一个影子人,飘荡在苍茫空旷的天地间,跑了两条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⑺又是一个初冬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一车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⑻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⑼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
⑽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⑾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⑿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⒀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左右奔突挣扎,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⒁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⒂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文章叙述了四次背影,请根据内容依次填写
_________→田间身着黑褂的背影→_________→记忆中模糊的背影
第(3)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的角度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瘦削的父亲架不起衣服,宽大的黑褂子在风中一飘一飘的,父亲像一个影子人,飘荡在苍茫
空旷的天地间,跑了两条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有许多相通之处,请根据要求填空(每格不超过4个字)(4分)。
从主题上看,两者都是表达_______;从记叙顺序上看,都运用了_______,并且两文都运用了以_______作为叙事线索;从语言上看,都很________。

《雪地上的路》 (15分)
夜里下了大雪,躺在床上就能听到雪花扑窗棂的声音。雪扑窗棂的声音,在别人听来也许是惬意的,但对我来说,这声音却让我心焦。每逢这样的天气,总会发生一些交通上的麻烦,特别是早起送牛奶的儿子,必定要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儿子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从8岁起,他的人生之路就铺满了坎坷和心酸。20年来,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而我相当清楚,我终归是要老的,早晚会有一天,要把他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一想到这个,我就心里难过。
我悄悄爬起来,穿戴停当,准备出去扫雪。这是整个城市沉睡最甜的时刻,为了不惊动儿子,我尽量蹑手蹑脚,小心绕过家里的什物,包括儿子磨得发亮的拐杖。他每天都要根据闹钟准点起床,在人们早饭之前把牛奶送到各个订户。儿子送牛奶的路很长,勾画起来,那该是一条零乱交叉却又目的明确的曲线。
雪停了,天还阴着,四周真静,偌大的城市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我知道真正的清扫工很快就会出动,把主要路面扫除干净。我要扫的是一段通向僻静之处的小路,它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打扫,被行人踩成又光又滑的冰面,对于肢体不全的儿子来说。那无疑是很危险的。我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奋力挥动着扫帚和铁锹,直干得全身热气腾腾,就像一只打开的蒸笼一样。
一个晨练的中年人慢吞吞地跑过来。根据那身打扮和气度就看出来,他属于那种志得意满的上层人物。我停下来,朝他礼貌地点点头,打招呼说:“起的真早啊!”
中年人皱皱眉头说:“早什么,还不是叫你们这些人给弄的。你们的精神可嘉,不过起得也太早了,就像夜游症似的,多妨碍别人的休息啊!特别是铁锹铲马路的声音,简直就是噪音。跟环卫部门反映了多少次,就是不注意!”
我连连道歉,向他解释说,我并不是清扫工,我只是一个母亲;我要为送牛奶的残疾儿子扫出一条路来,这就是我全部和惟一的目的。中年人惊愕了,张张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含混的声音,转过身匆匆走掉了,好像怕被什么追着似的。儿子骑着一辆破单车,车把上带着拐杖,车后驮着特制的奶箱,远远地朝我骑过来。这比平日要早些,肯定是他根据天气情况,把闹钟往前拨了。尽管路被扫过,可他还是不时的摔倒,浑身上下沾满了雪,可每摔倒一次,他总会很快爬起来,坚韧地继续朝前骑。我站着没动,就那么看着他跌倒爬起,直到他在我的面前停下,我才靠上前去替他扑打扑打身上的雪。
我凄惨地笑笑说:“儿子,妈可真糊涂,光顾了扫雪,怎么就没想到,替你把牛奶直接送到订户呢。”
儿子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他把脸贴近我的耳边,大声说:“好妈妈,你一点也不糊涂。我懂你的意思。您放心,我会把路走好的。”我紧紧抱住儿子,眼泪滚滚而下。
中年人重新出现在我的泪眼里。他身后跟着一个女人、一个半大孩子,可以肯定,他们是一家人。他们手里都拿着扫雪的家什,柔弱而笨拙地清扫着儿子必然经过的路面。我不知道他们订没订牛奶,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心走进了我这个陌生人的心灵。
儿子按响车铃,向他们那个方向驶去。我欣慰地看到,迎接他的目光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钦佩。
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段写到:“一想到这里,我心里就难过。”我“难过”的是什么?
“您放心,我会把路走好的”是第九段中的一句话,句中的“路”有两层含义,请你根据记叙的内容谈淡你的理解。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段中写到“我凄惨地笑笑说”句中“凄惨”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第六段中写道:“中年人惊愕了,张张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含混的声音。”句中没有具体写出中年人说了什么,假如你是那个中年人,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分析第11段中“重要的是他们的心走进了我这个陌生人的心灵”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文中找出具体描绘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我看见他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两方面描绘了父亲的形象。
“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为什么“也怕别人看见”?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马蜂蜇后不无好处
李铁生
①由于知道马蜂尾巴上有一根针能蜇人,所以大家对马蜂都敬而远之。
②进入本世纪后的十年来,由于地球变暖,越冬昆虫所处环境有所“改善”,尤其以成虫越冬的马蜂更是兴旺发达起来。由于人们惧怕马蜂的心理,见了就想毁巢灭蜂,而马蜂又极富团队攻击性,两相接触马蜂则常是胜利者。首先挑起事端的人类则常被蜇得鼻青脸肿败下阵来,死伤报导自然也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蜂蜇刺毒量过大造成内脏器官衰竭,或过敏人群受蜇后反应强烈以致死亡有关。但大部分人在被马蜂蜇刺后仅在当时有红肿热痛的反应,过后再痒上一、两天就没事了,而且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再遭蜂蜇后反应就会大为降低。
③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中期,当时的西德政府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意外地发现
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中,唯独在被普查的一万九千余名养蜂人员中患癌症的比例极低。这
一现象当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后经专家分析,养蜂人与常人在生活、工作中最大的区
别不是经常吃蜂蜜,而是常遭蜂蜇。也就是说蜜蜂蜂毒会经常侵入体内,但工人们对此并无
强烈反应。因为他们早已对蜂毒产生了抵抗力,也就是体内有了抗体。
④科学家研究表明,蜜蜂与马蜂毒素相似。鉴于人们对蜜蜂毒的抗癌作用已有所印象,
所以自然令人联想到蜇人反应剧烈的马蜂,其毒液又会怎样呢?早在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研发了“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对“陆马蜂”和“亚非马蜂”进行活体取毒
成功。成功提取两种马蜂蜂毒之事引起美国西南生物研究所生化专家施密特教授的注意和
兴趣。随即双方进行合作,对两种蜂毒之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报告。实验证明将两
种蜂毒注入实验鼠体后活性颇高,而对白血球细胞破坏力不强,对哺乳动物组织损害程度.
也很小,固有着医学上的利用价值。
⑤随后科学家将提取的“陆马蜂”蜂毒提供给辽宁省肿瘤研究所进行研究。科学家以
接种了腹水癌细胞的小白鼠为对象用马蜂毒进行治疗。结果证明马蜂毒素对肿瘤细胞有明
显杀伤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所以马蜂毒有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马
蜂毒对蜂蜇过敏症及风湿、类风湿等非细菌性炎症均有治疗作用。
⑥据此,人们也许不应当再对遭到马蜂蛰刺过分害怕了,因为蜂蜇毕竟还是对人体有
一定好处的,它可以治疗你的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当然前提是不可过量。总
之人们完全没必要如此仇视马蜂而与其势不两立,毕竟马蜂也有其“可爱”之处啊!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期B有改动)
人们想“毁巢灭蜂”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3分)
马蜂蛰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治疗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为什么文章还要强调“前提是不可过量”? (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