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 (2)人不其忧(        )
(3)疏食饮水(        )                        (4)匹夫不可志也。(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论语》十二章中第一、二、四章都说到了学习方面的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请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学习方面的事例,谈谈你的经验或者教训。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田子退金》——韩婴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③尊君在不 不:
④说其义说: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甲】文中启发人们讲“诚信”的重要性,请你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说说 “诚信”在我们
现今社会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为乐者
(3)经宿方至(4)人问其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
性格等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跀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①跀(yuè):古代一种酷刑,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憱(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A.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B.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C.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D.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狱:()(2)私:()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子皋?
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注:①彘(zhì):古意为“猪”②女:同“汝”,你。③ 特:只不过,只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顾为汝杀彘()(2)特与婴儿耳()
(3)今子欺之,教子欺也() (4)烹彘也()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第二个“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曾子之妻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刻舟求剑》) B.何不试以足(《郑人买履》)
C.至市(《郑人买履》) D.驱别院(《幼时记趣》)

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猛浪若()(2)、窥谷忘()
(3)、实欲界之仙都()(4)、晓雾将()
甲文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统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的“” 即可看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