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题: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内容: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因此在盒里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这两种环境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方法步骤:
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min)。
本实验中为什么不可以只用2只鼠妇做实验?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5)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6)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以下装置,回答问题。
(1)甲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但缺少_________组。
(2)乙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是否有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此装置必须放在______________环境中。
(3)丙装置可以用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装置可以用来验证_________作用,但此装置有一个错误,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能保鲜,另一瓶则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的大小
B.肉汤的多少
C.细菌的有无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 )
A.是自然发生的
B.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从甲、乙品种花生袋的上、中、下层分别取10粒花生果实做样品,进行样品果实长轴长度的测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得出探究结果。
(1)该小组使用分层取样的方法获取样品,这也是 取样的一种方式。
(2)下表是该小组的测量结果,请在表格()处填上适当词语以完善表格。
(3)请将表中的平均值转换成柱形图
(4)如果将乙品种花生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中,结果结出了小花生,这种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 (能、不能)遗传给后代。
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伟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过程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 组别 |
A |
B |
C |
| 处理 |
干燥环境 |
潮湿环境 |
潮湿环境 |
| 方法 |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① 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 环境里 |
| 结果 |
不发霉 |
发霉 |
不发霉 |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伟想探究的问题是 ?这一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分析实验结果,小伟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伟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条件①、②分别是 和 。新-课-标-第- 一-网
请根据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图解回答问题。
(1)实验中,三支试管中馒头质量应该___ ___。
(2)实验时,试管A和B中的馒头用刀细细切碎、拌匀,C中的不做任何处理。试管A、B中馒头的处理是模拟 的 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3)将这三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加碘液并摇匀,会变蓝的是 。 比较试管A和B的实验结果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