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4 月23 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 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 世纪70 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下列对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书籍的功用虽然很多,但现实中人们看中的大多是它的实用功能。
B.数字阅读能够抢占传统阅读市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捷性。
C.第三段引用夏尔·丹齐格的话语是为了论证“读书是毫无用处的”。
D.第五段叙铁凝之事恰当地论证了非功利阅读行为可带给人的收获。

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简要概括“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 分)
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3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王渔洋)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元章也,日:“诗如龙然,首、尾、爪、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日:“诗如神龙,屈伸变化,固元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钫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二) 中国画 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
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有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消而空景观”,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遇”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的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从语段(一)来看,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洪防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与洪防思差不多,既要画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从语段(二)看,对“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舞台上的环境布景,为演员“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营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B.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C.中国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因为逼真的环境布置会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D.中国戏曲演员是经过化妆的,所以不需要环境布景,便于剧中人物与观众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请指出下面哪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不符合上述观点( )(3分)

A.“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自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B.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C.“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D.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后思想家李贽
李贽(1527—1602),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耿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
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来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公安派主张作诗应独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体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盲目迷信儒学传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的精神。
B.李贽倡导功利价值,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符合资本主义萌芽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C.李贽反对封建说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本质差别,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民主价值观。
D。李贽反对孔孟之道,提倡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认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
17.下列有关李贽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历时十多年,在湖北黄安、麻城读书、讲学、著述,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B.公安派主张作诗应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
C.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D.李贽的学说击中了封建伦理制度的要害,被视为异端、邪说,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他们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30 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
(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0.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于“政治部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C.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

生态区需要准确“定位”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在加剧,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也面临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困境。事实说明:我们的发展和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人与自然还不能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所必需的水资源和粮食、肉,奶、鱼等食品以及棉花,油料、木材等物质材料,生态系统还具有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维系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生命环境。联合国在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把生态系统的这些服务功能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产品提供功能;二是生态调节功能;三是文化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在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文化多样性的形成、音乐、诗歌等创作灵感产生等方面的作用;四是生态支持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质、释放氧气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场所的功能。
当前我国以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与削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赖性的认识,远落后于我们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导致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如农药等化学品的合成生产技术、大规模森林采伐和资源开发技术等不幸地成为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工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有的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保障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如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的森林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评价其生态服务功能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这对指导我国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科技日报》2006.11.09)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类的资源开发方式还与生态学规律相背离。
B.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药等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
C.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远落后于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速度。
D.水资源短,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沙漠化与沙尘暴等。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定位”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
B.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及生命支持服务功能。
C.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D.生态系统具有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文化服务和生态支持四大功能。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定位并合理利用“生态支持功能”,神奇的九寨沟风光、神秘的羌寨文化也许才会永不消失。
B.保障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就一定能保持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生物的多样性。
C.许多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成为破坏生存环境的工具,是因为我们对生态区缺乏准确的定位。
D.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放缓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必由之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