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实验:
Ⅰ、将x g 氯酸钾与1.0 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3.0 g 氯酸钾与1.0 g 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则:Ⅰ中x的值应为________;此实验所用的实验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
(2)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
双氧水的质量 |
双氧水的浓度 |
MnO2的质量 |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
Ⅰ |
50.0 g |
1% |
0.1 g |
9 mL |
Ⅱ |
50.0 g |
2% |
0.1 g |
16 mL |
Ⅲ |
50.0 g |
4% |
0.1 g |
31 mL |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
(3)丙分别等体积等浓度的双氧水与等量的二氧化锰和氧化铜作用,比较谁的催化效果好。实验中应通过比较 就能达到实验目的。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a ;b .
(2)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用 (填“A”或“B”),在气体发生装置中可以加入的固体物质是 (用化学式填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B装置中装有石灰石和盐酸,则该装置可用于制取 (用化学式填写);若用C装置收集该气体,应将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连到 端(填“c”或“d”).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有关氧气的系列探究实验。
探究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⑴如右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是: 。
⑵小明同学认为可用铁丝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丽同学认为不可以,其原因是:
。
(3)小芳同学用木炭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却发现水几乎没有倒吸。小组内同学帮她仔细检查,发现装置的气密性及操作步骤均无问题。你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4)小组内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探究二:以下是该小组探究影响H2O2溶液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H2O2溶液浓度% |
H2O2溶液体积/mL |
温度/℃ |
MnO2的用量/g |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
反应所需 的时间/s |
① |
5 |
1 |
20 |
0.1 |
4 |
16 .75 |
② |
15 |
1 |
20 |
0.1 |
4 |
6.04 |
③ |
30 |
5 |
35 |
0 |
2 |
49.21 |
④ |
30 |
5 |
55 |
0 |
2 |
10.76 |
⑴写出实验室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⑵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_______有关;
从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通过上述实验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使用MnO2可以加快H2O2溶液反应速率。
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2)实验Ⅱ(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有关金属的一些知识,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也有 了一定的认识。请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以下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 实验一】将4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图12中 a、b、c、d 4支试管中。
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__试管中的铁钉最易生锈。设计如图d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生锈的主要原因是铁与、
等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
【 实验二】为了探究Fe、Cu、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宁同学做了图13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为了除去铝和铁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在插入溶液前应将。
(2)实验时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金属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成同学认为小宁同学设计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
,因此另设计一个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并完成下表: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l 、Fe、Cu |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下图),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填“吸”或“放”)热反应。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