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如下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高温 2Cu+CO2↑,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
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
(1)点燃A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______;
(2)装置B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②原因二:反应C+2CuO高温 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③原因三:……
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处添加__ _________装置。
某校“我与化学”活动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超市每年消耗约40万吨塑料袋,假定这些使用后的废塑料袋都通过焚烧处理,将排放大量CO2。该活动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测量一定质量的塑料袋燃烧后产生CO2的质量。
(1)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连接好实验装置后应检查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药品进行实验。
(2)装置Ⅰ的小烧杯中加入足量H2O2和催化剂,可持续产生O2供塑料袋充分燃烧,产生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塑料袋燃尽,装置Ⅰ逐渐冷却时,装置Ⅱ中液体也不易倒吸进入装置Ⅰ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目的,需要称量的是______(填字母)。
A.实验前塑料袋的质量
B.实验前和实验后装置Ⅱ的质量
C.实验前和实验后装置Ⅲ的质量
现有以下常见的物质:A 淀粉;B 小苏打;C 稀盐酸;D 活性炭;E 石灰石。请按要求填空(填字母):
(1)能吸附冰箱内异味的是________;
(2)使碘水变蓝色的是________;
(3)蒸馒头时常用到的物质是________;
(4)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__。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历史罕见。为缓解旱情,政府组织实施了多次人工降雨。利用碘化银进行人工降雨就是利用高炮或飞机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这些冰核经过水汽凝聚,形成冰晶。冰晶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形成降雨。另查资料知:碘的元素符号为I,其常见化合价为-1,化学式为I2。
(1)写出碘化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另外一种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名称:______;
(3)请你提出一个解决水危机的预防性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现有氮气、干冰、盐酸、氢氧化钠、硝酸钾五种物质,请用化学式填空:
(1)俗称烧碱的是________;
(2)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是___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
(4)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
(5)充入食品包装袋内用于防腐的是________。
A~G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C组成元素相同,E是红色单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B物质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_作用;
(2)反应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