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整理)。该表反映了上海( )
| 年份 |
人力 车 |
马 车 |
轿 子 |
马 |
自行 车 |
摩托 车 |
汽 车 |
公共 汽车 |
有轨 电车 |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
|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
|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
|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
|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
|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
|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
|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
|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
|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