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90%和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巴尔干百分比”的特征有
①大国强权 ②两分天下 ③冷战对峙 ④美苏争霸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④ |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下列选项能最先验证这一趋势的是( )
|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 B.珍妮纺纱机 | C.发电机 | D.电子计算机 |
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 B.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
| C.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
| 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 D.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 D.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二战结束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必须从文字档案和文字档案造成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必须利用人类的一切创造物——语言、符号、农村的证据、土地制度、项圈等一切其他可利用的史料,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果和方法。同时,又要防止把自己分割成许多各行其是的“专门化”部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看出正确的一项( )
| A.扩展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历史学家的视野 |
| B.历史研究由个体劳动,变成了集体劳动 |
| C.作为现代的历史学家必须把握某一时空的“总体”趋势 |
| D.提出了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