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①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②;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①匠伯:即匠石,②杙(yì):小木桩,用来系牲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絜之百围 絜: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 辍:中止
C.奈何哉其相物也 相:看待
D.不可以适河 适:适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大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而有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几死,乃今得之 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
②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译文:
③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译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 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谁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祠: 。
②舍人: 。
③卮: 。
④相谓: 。
⑤引酒: 。
且: 。
⑥固: 。
⑦子: 。
⑧安: 。
⑨遂: 。
⑩亡: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此篇文章蕴含什么样的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解释划线的词语。
悯: 揠:
芒芒然: 谓:
病: 趋:
槁: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译文: 。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此篇文章蕴含什么样的道理?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yǐ);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yuē):“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shì)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本文作者彭端淑,字 ,四川丹棱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 》。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学: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
(3)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鄙:
(4)子何恃而往?
恃:根据文章的意思,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
(2)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
(3)“吾一瓶一钵足矣”其中两个“一”和一个“足”说明了什么?
。
(4)“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
(5)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阅读《学者有四失》回答问题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或失则多,或失则易,
然后能救其失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借助下面的注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有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夺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啸。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助于河。
【注释】发鸠:山名。柘木:既柘树。焉:在那里。其状:它的形状。文首:头上有花纹。喙:鸟的嘴。其名自啸: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故为精卫;所以变成精卫鸟。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埋东海。这个故事也叫()
用你的语言写一写精卫鸟的外形。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写一写你读了这句话后脑海里浮现的景象,并写出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