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伤仲永》一文,回答后面的题。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归类整理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面表格整理《伤仲永》一文的词语。其中多义词所抄写的几个例句和意思应该是不相同的。

词语类型
例句
词语
解释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意思:
二、古今异义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意思:
四、一词多义
父利其然也

意思:代词,这样
 
意思:
 

意思:
 
意思:

下面是“从先人还家”这句话的四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父亲那里回家。 B.自从父亲回到家里。
C.随父亲回家乡。 D.跟着父亲回到家里。

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由此对你有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王子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终无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谈“成才”, (乙)文谈“做学问”,两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 地名。②簟[diàn]: 竹席。③荐:草垫。④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一领及我以 ②后大闻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②怀民亦未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共10分)
【甲】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李万声善三弦,场置几案一、椅一,上张红缎帐,下设锦绣帏,大书曰“寰球绝技”。俄顷,有人扶之而出,台上下万籁无声,悉心静听。于是整理三弦,引场唱京都时调数句。既而按指轻弹,髣髴锣鼓声,《教子》中之三娘出焉。一曲青衫,抑扬婉转,忽焉而生,忽焉而老生,过门唱句,按腔合板,字字清楚,至生旦对唱,亦无丝毫夹杂。继弹《滑油山》,宛然老旦声调,得心应手,有顿挫自如之妙。终弹洋操一节,军乐声,洋鼓声,步伐声,一时并举,若远若近,不疾不徐,更觉出神入化,令人不可思议也。万声亦盲于目,与王玉峰同。
【注释】①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柄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中演奏。音色粗犷、豪放。②洋操:旧指西式军事和体育方面的操练。③王玉峰:人名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一时齐发()⑵不不徐()
文章是如何直接表现李万声善三弦的?
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⑵是整理三弦,引场唱京都时调数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台上下万籁无声,悉心静听”,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作者是 (朝代)地理学家(人名)。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略无有时朝白帝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清荣峻茂,多趣味
翻译下面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三峡的夏水?
《三峡》和《早发白帝城》中都写到猿声,各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区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