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2)佁然不动: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宋初古文

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 ,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①穆修、张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平文:即散文,是区别于当时骈体文的一种文体。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往岁士人多 对偶为文

②穆、张尝同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②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3)穆、张二人描述"逸马毙犬"的用语,后人认为"拙涩",为何当时"谓之工"?

(4)穆、张二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核舟记》明•魏学洢)

【乙】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乔山人善琴》清•徐珂)

注释:①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石青糁之

糁:

  

②其两膝相比者

比:

  

③款扉扣之

扣:

  

④今客鼓此

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3)甲乙两文都赞美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但表现手法不同,甲文是  ,乙文则用了“    ”的句子来侧面烘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 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 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3)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停数日,辞去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此先人之庐

D.咨臣以当世之事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5)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各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之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乙】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弟,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 ,唯县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②符移:官府征调敕命文书的统称。

(1)选出"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中加点"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犹文皇 得魏征也

B.

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C.

送杜少府 任蜀州(王勃)

D.

智能 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 今齐地 千里,百二十城

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B. 能谤 于市朝

忧谗畏 (《出师表》)

C. 准极陈利害,帝 器重之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孙权劝学》)

D. 教准增年

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过者,受上赏。

②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4)【甲】文邹忌的劝谏方式在人际交往上给你哪些启示?

(5)通读【甲】【乙】两文,你认为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宋太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摒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者彭端淑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乎成

②可恃而不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3)本文第②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4)清举一个事例,论证"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