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闲话白菜
钱国宏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
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2)“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生命的三分之一》,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三分之一
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天,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⑥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者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⑦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⑧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⑨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易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⑽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作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邓拓 有改动)选文要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都是来自班固写的《汉书》中的材料,《汉书•食货志》与《汉书•刑法志》两则论据材料可以调换顺序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结合文章内容,试为本文补写一则论据,并作简要说明。
答:
阅读《低碳生活》,完成下列各题
低碳生活
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
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被评为最环保国家的瑞士,不仅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泛应用。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芬兰的能源利用结构十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利用的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可以做到“低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常惊人。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
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类共同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每一天做起。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科学研究表明”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答:第③段文字,先总说①,然后说明②,③。
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材料给出解释。
【材料链接】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答:
阅读《莫惜春衣坐绿苔》,完成下列各题。
莫惜春衣坐绿苔
①忙忙碌碌的两点一线的日子,一直蜗居家中过双休日,很少亲近自然。晚上照例面壁打坐的时候,记起《黄帝内经》中的句子,春天本该到自然中去。心中便萌生一个念头。
②又逢双休日,老早挤兑孩子将作业做完,又怂恿妻将手头的功课处理好,我们一家三口到白水寺踏青去。
③沿着新修的甬路,走到铁路桥下,穿过桥洞时,桥下流水无声,慢慢吞吞的,仿佛刚然融化了最后一抹料峭春寒,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有散尽。
④穿过桥洞,向上走是宽宽的柏油路,正对着的,是山谷中的河床,窄窄的羊肠小道静卧在岸边。我们沿小路顺山谷往里走。山间春晚。此时虽近四月,但山中的植物尚无春色。微风夹着寒意,卷地而来,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穿树林,过小桥,到了山脚下。近前转身站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一望,远处,那旷地上竟然泛出一片若隐若现的新绿!仔细看过去,新绿中还有几分淡淡的鹅黄,好嫩好新鲜。而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重了些。这样想时,不禁为古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句子叫好叫绝!
⑤再往里走,人迹渐渐少了。前边转弯处,一带不大的开阔地。妻子率先踏进去,欣喜的跟孩子讲用脚亲近自然的感觉。母女二人便在河床上厚厚的衰草上轻悄悄的走着,小心翼翼的走着。我也过去,苏醒了的土地本就松软,加上厚厚的经年的衰草,还有草间缝隙中破土而出的新芽的娇嫩,那脚下沙滩般的柔软愈发浓厚起来。走一会儿,不忍心不经意间践踏了新草柔弱的生命,我回到小路上,看他们兀自享受着踩在大地母亲呼吸的肚腹上的那份轻柔与快意。
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先生的句子此时从三个人的口中不约而同此呼彼应的念诵出来,和着春风春水融进无边的春意里。
⑦溪水在山谷中穿行,沿着窄窄的河道斗折蛇行而来,又斗折蛇行而去。驻足细看,溪水在河道中跳跃,溅出浅浅的水花,有时候还拐个小弯儿,涌起小小的漩涡,那哗哗的声音变得更大些。
⑧不知道是谁将上游的河道引上小路,前面的小路被河水淹没过来。这样,路就在前边消失没有了,我们停下来,看那水在小路上肆无忌惮地漫过来,又悠然地从脚下流过去。
⑨孩子找一根短棍儿,开心地蹲在小溪边扒拉着石头“拦河筑坝”,向我们宣言也要造一个自己的“三峡工程”改造自然。妻在一边搭着下手,母女二人自得其乐。做引渠时,孩子一边扒拉着泥土石块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妻在一旁配合:“《老子》曾经曰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⑽看她们母女俩在那边忘情地嬉闹着,陶醉着,我就近找一块石头坐下。蓦然低头,看见几丝苔藓隐约出若有若无的绿意,记起元代虞集的《南乡一剪梅》来:“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此时,一句“莫惜春衣坐绿苔”就油油的在心头荡漾。
⑾太阳朝树后悄悄藏起来的时候,我们往回走。从桥上过去,又拾级而上转到白水寺前。庙前的香炉内香烟缭绕,飘动的袅袅香烟俨然翩翩的舞者。偶尔微风过处,仿佛伴舞的音乐加快了节奏,舞姿变得愈发的欢快和轻盈。
⑿慢慢地往山下走。视野变得很开阔。早春的清寒尚未完全退去,景色还缱惓于素淡萧瑟中,可也许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春的影子,该是绿的。来时最初见到的一小片绿,大概就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吧。这样想时,看四面榛莽环合,疏林的疲惫,衰草的憔悴,都被心中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刹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脚步。肃杀寂寥时,谁能在心底发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又能用心去呵护温暖它,谁就会在心里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春天。
⒀到山底下等车的时候,回望白水寺那灰茫茫的重庑殿顶隐约在松柏丛间,一个念头不禁从心底冒出来:心里有春天,前面的路就有春天。
(原文有删改)阅读⑤——⑨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写的四件事。
答:作为一篇写景散文,本文有许多句子写的细致入微,刻画自然。试从三处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处做简要赏析。
答: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心里有春天,前面的路就有春天”这句话的理解。(字数120字以内)
答:
阅读《苦乐年华是职业生涯第二定律》,完成下列各题。(共8分)
苦乐年华是职业生涯第二定律
史宪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的东西不是最好的选择范围,要进一步缩小到爱好的范围,再进一步缩小到能乐在其中的范围。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本质,乐在其中是根本。所谓乐在其中就是别人看他在吃苦,而他自己却感到十分快乐。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的东西”不是最好的选择范围,要进一步缩小到“爱好”的范围,再进一步缩小到能“乐在其中”的范围。
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本质,“乐在其中”是根本。所谓“乐在其中”,就是别人看他在吃苦,而他自己却感到十分快乐。
所以,我们把“苦乐年华”列为生涯规划的第二定律。
毛泽东乐于做教师,最终成为革命导师。基辛格乐于做会计,最终成为了美国会计——他象做会计那样算计着美国该不该从越南撤军——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美国的战略利益。亨利·福特乐于拆装机械,最终以生产流水线的强大优势缔造了汽车王国。
怎么才算乐呢?著名的孔子学琴故事告诉我们:【甲】是知之,【乙】是好之,【丙】是乐之。所以,第二定律的第一推论是:获得知本是乐在其中的标准。
把苦乐年华落实到具体的创业项目分析中,就是第二定律的第二推论:三环定位。
分别画三个圈:自我所乐、市场所需、对手所苦,三个圈交集就是创业立项之地。
你的所乐就是产品,客户所好就是市场,对手所苦就是对手因不能吃苦而逐步退出竞争。
苦乐年华告诉我们,苦是乐的外包装,能吃得了那个苦,就能打开那个甜乐世界。所以,追求享乐的最佳方式是探求那种没有苦感的吃苦。
知本主义时代,诞生了一个大行业——经验再造或称知识管理。
在这个未来极大的就业与创业战场上,谁将如鱼得水?是那些乐于思想交互的人。
乐于思想交互——不仅自己热爱思想,更热爱别人的思想。
要知道,能够静心倾听、理解、分享别人的思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那些天生就爱听别人讲话,那些总是给下属充分发言机会的领导,那些总是关注领导意见的下属……,用别人的思想去指挥别人,这是新一代成功者最强大的秘密武器。
文章划线段落引用毛泽东、基辛格、亨利·福特三个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0个字)
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出“在这个未来极大的就业与创业战场上,谁将如鱼得水?是那些乐于思想交互的人。”的理由。(用原文回答,不超过30字)
答:将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熟练弹奏、魂识作者 、理解内涵。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阅读《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有删改)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贯大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年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kān)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 (甲);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乙)。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a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兵灰飞烟灭;c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阅读文段④,将下面两句话,放回原处(只填序号)。(2分)
A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B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甲:乙:文段③交待武侯祠变迁的目的是什么?
答:文段①
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写了有关诸葛亮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话分别说出四件事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品格。(4分)
答:abcd阅读文段⑤,结合“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的描写,说说你对“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的理解和评价(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