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大多数人那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远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再度震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敞开了门户,而且,它的特征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
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人们往往忽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中存在着强大的控制。如果说电视发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络结构--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同样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栅栏正在被漫不经心地跨越。然而,技术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位置远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技术的人无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
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不谙英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常空手而归。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提的。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均与电子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起。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电视又怎么能得到如此之多观众的拥戴?另一方面,如果电视台运行的费用不是如此之高,广告商又怎么能如此大规模地包揽文化权力,裁定电视节目的趣味,甚至充当惟一的裁决?

不能证明"电子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一项是( )。

A.电影、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快乐
B.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民主、更开放
C.电视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
D.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阶层的人,都可能围绕电视形成种种共同体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媒体的运行会给人们带来不便,这不便又会引发新型媒介的产生
B.电视的弊端导致互联网的出现
C.电视垄断了信息的处理,观众的需求促使互联网的产生
D.大众与传播媒介是一种互动关系


下面不属于电子媒介"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
B.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
C.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
D.电视台的运行费用很高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权力归还大众
B.电视发射台的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
C.网络提供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D.广告商对电视台的运行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18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1200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18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18世纪70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20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东印度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度),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量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线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不属于"分异作用"的一项是( )。

A.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中心部位
B.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
C.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
D.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按产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核、地幔、地壳、水 B.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C.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D.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原始地球再生过程发生在( )。

A.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 B.地球平均温度是2000 ℃
C.液态铁质地核开始形成的时期 D.大气和海洋开始形成的时期


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B.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五十亿年
C.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
D.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文中粗体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因特网作为传媒与传统大众媒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互联性,它可以在世界范
围内凭借计算机的互联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事同样的信息。这样,作为人类传播的媒介.它就给不同国家之间的琦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当今世界的垮文化传播表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不同的特点。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因特网使跨文化传播从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它为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同时共事相同的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时、空间隔引起的传播障碍几乎不存在了。
在因特网成为现实之前,世界各圆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都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谋。作为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大众媒体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应予以传播。哪些信息则不予传播。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本圆公众应该知道什么和可以知道什么.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信息.因而有的学者说国际新闻只是部分的事实。
因特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因特网上,用户可以发现来自对方文化的声音。在这个神奇的网络世界中,用户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没有经过以特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把关人的翻译、删减,有助于用户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当今世界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联在了因特网上。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因特网创造了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
目前.中国因特网用户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对于整个人口基数来说·还只占很小的比例。据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为62万人.占人口总数不到o。05%。芙国则已经有6200万因特网用户·即已有占人口教30%的芙圆人使用因特网。据《计算机世界》1997年发布的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中,中国仅占o.1%和o.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个对比是很惊人的。
对因特网时代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跨文经传播必然具有的不同特点·判断有误的
一项是 ( )

A.传播更迅速 B.形式更直接 C.范围更广泛 D.沟通更有效

构成因特网上跨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是 ( )
A意识形态的差异B.不同地区的时差C.不同民族的语言D.计算机普及率低
对文末两组构成对比的数据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特网在美国已经成为新的大众传媒。
B.东西方跨文化传播在因特网上仍存在着不平衡。
C.可以预见.因特网将来会成为最重要的传媒。
D.因特网的发展必然将造成本民族文化的失落。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各国公众通过“传统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实际上也就是通过“本国的大众传媒”
了解世界。
B.在信息时代,因特网作为传媒将不再扮演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角色。
C.由于因特网的互联性和信息共享.使异质文化平等地交流由可能变成现实 。
D.从全文看.因特网作为信息交流渠道具有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两大优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