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9mol/L的浓硫酸稀释成 0.9mol/L的稀硫酸 1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操作可分解成如下几步,以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检查是否漏水
B.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将溶液注入容量瓶,并重复操作两次
C.用已冷却的稀硫酸注入已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中
D.根据计算,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
E.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F.盖上容量瓶塞子,振荡,摇匀
G.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H.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蒸馏水,使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
(2)如果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g·cm-3 ) 配制3.6 mol·L-1的稀硫酸250mL。计算用量简量取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mL。
(3)由于错误操作, 使得到的浓度数据比正确的偏大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 俯视液面定容后所得溶液的浓度
B.没有用蒸馏水洗烧杯2~3次,并将洗液移入容量瓶中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没有烘干
D.定容时,滴加蒸馏水,先使液面略高于刻度线,再吸出少量水使液面凹面与刻度线相切
E.把配好的溶液倒入用蒸馏水洗净而未干的试剂瓶中备用
为讲授“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某老师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一套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是连有注射器针头的橡皮管,针头已插入并穿过橡皮塞)进行教学。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烧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丙中的现象是;
己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橡皮管将分液漏斗上端与烧瓶连通,其作用是。
(4)已知氯气与冷水反应的化学方程为Cl2 + H20 =" HCl" + HClO。
①你认为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②为探究其生成物的漂白性,请设计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写出实验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实验探究:在常温下某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未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成员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发现浑浊又变澄清。由此该小组成员对气体的成分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
猜想1:气体可能为CO2;猜想2:;
猜想3:。
为了验证猜测,该小组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探究】该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气体从a端通入,则:
(1)B中应该装入下列试剂(填编号)
A.NaCl溶液 | B.酸性KMnO4溶液 | C.盐酸 | D.澄清石灰水 |
(2)A中品红的作用是:;
(3)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小组同学观察到以下三个实验现象:
① A中品红褪色 ② C中品红不褪色 ③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由上述现象小组同学确认该气体的成分是。
广义的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参加化学反应的任一种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某一可测的物理量的变化量”来表示,即V(A) = ,rX(A)表示物质A物理量(如质量、浓度等)的改变量。某学习小组用块状纯锌和200mL稀硫酸反应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装置图如右图。
可选用试剂及规格:纯锌、粗锌(含铜杂质)、1mol/L 稀硫酸、2mol/L 稀硫酸,
反应温度:250C 、350C
(1)请写出锌和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为表达锌和硫酸反应快慢,该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填充表格丁、戊、己三处。
编号 |
反应速率表达式的定义 |
反应速率表达式 |
反应速率单位 |
① |
单位时间内H+浓度的变化量 |
V(H+) =![]() |
mol / L.min |
② |
丁 |
戊 |
己 |
③ |
单位时间内生成H2标况下的体积 |
V(H2) = ![]() |
L / min |
(3)该学习小组选用0.1 mol Zn和200 mL 1mol/L 稀硫酸(硫酸过量)在250C反应进行研究,用秒表计时,至锌块完全溶解且溶液中不再有气泡放出时,记录反应时间为5分钟,该反应速率V(H+) =
(4)该小组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设计如下系列实验,庚辛壬癸四处空白。
编号 |
锌的形状 |
锌的规格 |
硫酸的浓度 |
反应温度 |
实验设计的目的 |
① |
块状 |
纯锌 |
1mol/L |
250C |
实验①和②研究的目的是庚; 实验②和③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实验③和④研究锌的规格对反应速率影响; 实验④和⑤研究的目的是癸; |
② |
颗粒状 |
纯锌 |
1mol/L |
250C |
|
③ |
颗粒状 |
纯锌 |
辛 |
250C |
|
④ |
颗粒状 |
壬 |
2mol/L |
250C |
|
⑤ |
颗粒状 |
粗锌 |
2mol/L |
350C |
|
…… |
镁、铝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金属,课堂上老师演示了系列关于镁、铝性质的实验,某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位置和结构”
①铝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镁原子电子式
(2) “基本性质”
②下列关于镁、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
A.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物中只有离子键
B.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备金属铝
C.Al和MgO按照适当比列混合可做“铝热剂”,发生“铝热反应”
D.铝片放入冷的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未发生化学反应
(3)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性:Mg > Al”
实验一:截取一段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经过一定预处理”的镁片和铝片,放入试管中,同时加入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盐酸,观察某种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金属性:Mg > Al”
③镁片和铝“经过一定预处理”,下列实验操作达到“预处理”效果的是
A.用砂纸打磨镁片和铝片
B.用盐酸浸泡镁片和铝片片刻
C.用烧碱溶液浸泡镁片和铝片片刻
④通过观察某种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该实验现象是
实验二:如右图,甲乙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1mol/L MgCl2和AlCl3溶液,用胶滴管逐滴滴加5mol/L NaOH溶液至过量。
⑤该“对照实验”甲、乙试管中分别出现实验现象能得出“金属性:Mg > Al”
甲试管现象
乙试管离子方程式
实验三:利用原电池原理也可得出“金属性:Mg > Al”,
⑥请在右框中画出一个原电池装置图,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定金属性:Mg >Al
可用材料:镁片、铝片、导线,其它试剂和材料、仪器可自选。
化学世界奥妙无穷,物质之间的反应更是神秘莫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能力。请我们一起进行探索。
(1)课堂上化学老师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红布条和潮湿的红布条,结果:干燥红布条无明显变化,而潮湿的红布条褪色。
①某学生立即发言:结论一、,
结论二、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②老师提示说:还需要补充一个实验才能得知结论二,该实验是
③请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某实验小组用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备NO2,并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将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并轻微振荡,发现一些典型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探究。
①请写出NO2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②该小组成员积极探讨,得出结论,NO2与水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并设计了两个实验操作对产物进行了验证,得出产物是NO 和HNO3。请填写下表中的甲、乙、丙三处。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用玻璃片将水槽中的试管口盖住,轻轻将试管取出 |
试管内约有2/3体积的水溶液,且无色 |
N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不是溶于水 |
将试管正立,取下玻璃片 |
甲 |
NO2和水反应生成了NO气体 |
乙 |
丙 |
NO2和水反应生成了硝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