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说法能说明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B.“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以“佣耕”为业
D.“为田开阡陌封疆”

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过度集中
C.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D.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D.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有土地所有制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作者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商鞅变法给予肯定
B.认为贫富分化的根源在于商鞅变法
C.正确地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影响
D.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