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惊讶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了一跳”,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
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水,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一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③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剌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④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⑤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⑥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⑦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涨,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⑧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⑨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⑩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⑿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⒀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⒁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⒂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⒃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两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结合上下文描述一下⑾段画线句子中“犹豫”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

下辈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
黄昏浅浅的光影里,瘦瘦的少年戴着围裙正在做饭。倒适量的油,放细细的葱花、姜丝,放洗净切好的蔬菜,熟练地翻炒……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背影,恍然觉得,他还是那个幼小的孩子,淘气,爱到处跑,惹是生非,用男孩子特有的方式撒娇。
他是什么时候长大的呢?现在他几岁?要到腊月才是18岁生日吧,我回来时在街上碰到和他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在广场上玩滑板,玩赛车,或者约了去书店、去影院……我知道还有许多和他一般大的孩子正在家里打游戏,或者做功课、看书……他们的母亲在为他们做着可口的饭菜。不像他,8年前,就开始自己做饭了。我曾经以为会给他幸福生活,让他这一生可以温暖幸福,虽然不见得大富大贵,至少会衣食无忧。l8年前,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天,我在心里面认真地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生活那么不遂人愿,好好的厂子,说散就散了。两个人一同失去了工作。也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话,因为生活的茫然和困惑,我们开始相互抱怨、争执,不顾年幼的他因为这样的家庭争端而害怕。终于,家也说散就散了,留下了不足60平方米的家,800元的积蓄,还有快要读小学的他。当然,我会要他,不管生活如何,我不会放弃他。
对这样的变故,他很快明白了什么,有一天放学回来忽然问我:“妈,你是不是下岗了?是不是和爸爸离婚?他不要咱们了,对吗?”“写作业去!”我没好气地冲他喊了一嗓子。他耸耸肩,说:“妈,你别生气了,反正咱们还在一起。”然后他不等我说什么,就飞快地冲进了他的小屋。我愣了半天,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了解他,忽视了他的成长。
终于找了份工作,在一家私人的超市里收款,待遇并不比以前差,但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晚上9点才下班,这样我没有办法回家给他做晚饭。
开始上班的那天早上,多给了他两块钱,让他在外面吃饭。他把钱接过去塞进书包,然后检查是否带好了钥匙,说,没问题的。
第一个晚上,终于熬到了下班,因为担心着他,疾步地朝家里走。在路口的转弯处他却忽然跳了出来,把我吓了一跳。
家离我上班的超市有两站路,那么晚了,他一个人跑过来,心头一紧,劈头冲他就是一顿骂。他也不辩解,手放在背后,低着毛茸茸的小脑袋听我数落完,把手拿到身前说,没事,我有武器!说着把一根不长但很结实的小木棍舞动了两下,我不怕坏人,我是来接你的。嗓子一下子被什么噎住了,他仰着的小脸脏乎乎的,钥匙还挂在胸前晃晃荡荡。我再也说不出话来,牵过他的小手,两个人朝家里走。
他做的第一顿饭是蒸鸡蛋。他很认真地学,拿个小本子记我说过的,几个鸡蛋,放多少水,多少盐,搅到什么程度……只当他是小孩子的新鲜好奇,却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回来,他仰着小脸无比兴奋地对我说,妈,看我做的鸡蛋羹,你尝尝吧。然后把它端到我面前,很期待地看着我。
看着那水汪汪的鸡蛋羹,他的鼻子一扇一扇,左侧有两块小小的灰尘,我笑了。然后,我低头尝了一口,他放多了盐,太咸了,吃着那碗被他命名为“鲁阳式”的鸡蛋羹,眼泪忽然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那天起,只要有时间,他就缠着我教他做饭。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关于厨房的一切注意事项,包括先关什么后关什么……那个暑假,不到l0岁的他学会了煮面条、煮水饺、炒鸡蛋、烧稀饭,渐渐做得有模有样。最让我吃惊的是,在不久后我生日时,他竟然为我做了一份粗糙的手擀面,面很厚,粘在一起,有些地方没有煮熟……他打电话问了几百公里外我的母亲,知道这是我最爱吃的。那碗依旧被他命名为“鲁阳式”的手擀面带给我的不是感动,而是伤感。我不希望他这样,过早地承担起生活里这些琐碎的内容,曾经,我想过我愿意替他承担一辈子,而现在,是他在为我这样做。
那个暑假过后,他不再在外面吃饭,而是自己做,然后吃一半给我留一半当宵夜。我更加努力,并希望有机会换一份更好的工作,可以有时间照顾他。休假的那天,我带他去游乐园,已经很久没带他出去放纵地玩过了。他很开心,换了新衣服,但在路上,又问我,会不会花很多钱?我按了按他的小脑袋,让他以后不要想不该想的问题。他吐了吐舌头。下了车在路口,碰到他同学的母亲,问:“鲁阳,为什么没去参加班里的夏令营啊?”我诧异地问他:“是不是因为要交钱?”半天,他点了点头。我没有再问下去,也没有责备他,只是在那天让他玩遍了所有的娱乐项目,花光了我口袋里所有的钱。最后剩下两块钱,给他买了一盒酸奶。回家的7站路,我们走着回去的。他一直走在我的左边,高过了我的肩,像个小男子汉。
我终于换了工作,他读中学了,我希望可以多一点时间照顾他,只是收入不如从前。他没有电脑,没有那种张扬的赛车,没有名牌的衣服,也不能奢侈地喊上同学庆祝自己的生日……他始终走在同龄人的边缘,因为我给不起他这些。虽然他从不抱怨,却是一个母亲不能释怀的亏欠。
过了40岁,我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腰部开始出现疼痛的症状。在他的催促下检查,结果是严重的腰部劳损,不是急症,但治疗起来很麻烦,不能劳累,需要辅助的按摩或牵引治疗,医生建议适当做运动。他开始在每天早上更早地起来,喊了我去散步,他也不再让我做饭,每天早上上学前把中午的饭也做好,读到高中的他,已是个熟练的厨房操作工了,会做多样饭菜。然后等他下午放学,回来给我们做晚饭。他像我的家长,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常常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他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可以说呢?
转眼,他参加了高考,没有要我陪同,一切自己应对得从从容容。考试完毕,跟我聊起作文试题,说:“我在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下辈子,希望我还做她的孩子。妈,很煽情吧?”
我没有跟他一同笑,想着他写下的这句话。好半天,我抬起头认真地看着他,慢慢地说,儿子,下辈子,希望你不再遇见我,不要再做我的孩子。下辈子,我想你出生在另外一个幸福富有的家庭,被他们爱和照顾,应有尽有,过真正美好的生活。
他哭了,我也哭了。
读全文,标题“下辈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表达了“鲁阳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倒适量的油,放细细的葱花、姜丝,放洗净切好的蔬菜,熟练地翻炒”当中,能不能将加点的词语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说“生活那么不遂人愿”,结合全文,鲁阳生活有哪些“不遂人愿”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谈谈“鲁阳”都有哪些令人可敬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本文发表后,几位网友的回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一个帖(40字左右)。
回帖一: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对孩子来说,是有些残酷,但是他成年后一样要面对很多的挫折和磨难,这不是一个幸福富有的家庭完全能够代替他承受的。因为生活的艰辛,他更懂得爱你,更懂得回馈,更加坚强和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生活来说,是无穷的财富。
回帖二:文章真的很感人,要是文中的妈妈能够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乐观一些,让生活的色彩鲜亮起来可能会更好。
回帖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 “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气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现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亿兆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就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但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美丽的“晕”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4分)
(1)(2)
第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
(4分)
第③段中“这一发现”指的是什么。(2分)

本文依次从(①段)解释概念、(②段)、(③—④段)、(⑤—⑥段)等几个方面来说明“晕”。(3分)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小题
藏在鞋里的录取通知书
①又到了莘莘学子等待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日子,我有一张珍藏二十年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它是油印的,表面泛黄,它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也蕴含着浓浓的父爱。1993年的夏天我收到了这张广州一所高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那时父亲刚下岗,正在街边摆摊卖瓜,他拿过我的录取通知书如获至宝。那年夏天,父亲被晒得黝黑,为了能多赚些钱,他从早到晚忙碌着,但他整天乐呵呵的,我是父亲的骄傲。
②临近开学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提醒父亲带好录取通知书,父亲嘿嘿一笑说:“宝贝我带着哩!”在列车上父亲不停地唠叨着,让我不要为钱担心,他会努力去挣。我不耐烦地说:“您就少说几句吧。”父亲知趣地打住了,他从旅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两碗面条,天气炎热面条已馊了,我忙把面条倒进垃圾桶,父亲心疼地说:“倒掉可惜了,其实处理一下还可以吃。”乘客们发出一阵笑声,我脸上火辣辣的。乘务员推来餐车,我忙从车上拿过两份盒饭。父亲一问,每盒12元,他念叨着,咋这么贵。“你到底要不要啊?”我读出乘务员的鄙夷。“我不饿,就买一份吧!”父亲为难地说,我无地自容,默默地吃完我那份饭,一路上和父亲没再说一句话。
③到学校报到时老师说要录取通知书,我催促父亲把包里的录取通知书拿出来,父亲却把鞋脱了下来。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场的老师面面相觑,我也惊讶地看着父亲,父亲的脸通红,他支支吾吾地解释说:“老家人出远门,把金贵的东西都藏在鞋里,这样能防盗不说,我的脚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心里也踏实。”我感觉周围的人在嘲笑父亲的迂腐和土气,在办完手续后我便匆匆拉着父亲出了办公室。
④父亲把行李帮我安置妥当,又为我买了生活必需品。父亲要回去时又是千叮咛万嘱咐,我对父亲说:“您赶紧回家吧!我又不是小孩子。”父亲憨憨地笑了。父亲转身离去,我呆呆地望着父亲。忽然他转过身,小心翼翼地问我:“听说你们学校食堂有免费的稀饭喝,带我去喝一碗好吗?”我这才想起,父亲从登上列车的那一刻起,还没吃过一口饭呢!我深深忏悔,自己太自私了,沐浴在温暖如春的父爱中,却对父亲没有丝毫感恩,我的眼眶湿润了……
(选自2013年7月26日《太原晚报》)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我”的脸会“火辣辣的”?
答: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也惊讶地看着,父亲的脸通红,他支支吾吾地解释说……
答:

结合具体语境,试揣摩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答: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请你为文中的“我”向父亲写一段忏悔语。(30字左右)
答: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小题。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1)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
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2)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3)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他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4)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5)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节选自《彼此的抵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选文中,作者想像中的“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

文章第二段起什么作用?

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组成部分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下列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