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辈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
黄昏浅浅的光影里,瘦瘦的少年戴着围裙正在做饭。倒适量的油,放细细的葱花、姜丝,放洗净切好的蔬菜,熟练地翻炒……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背影,恍然觉得,他还是那个幼小的孩子,淘气,爱到处跑,惹是生非,用男孩子特有的方式撒娇。
他是什么时候长大的呢?现在他几岁?要到腊月才是18岁生日吧,我回来时在街上碰到和他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在广场上玩滑板,玩赛车,或者约了去书店、去影院……我知道还有许多和他一般大的孩子正在家里打游戏,或者做功课、看书……他们的母亲在为他们做着可口的饭菜。不像他,8年前,就开始自己做饭了。我曾经以为会给他幸福生活,让他这一生可以温暖幸福,虽然不见得大富大贵,至少会衣食无忧。l8年前,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天,我在心里面认真地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生活那么不遂人愿,好好的厂子,说散就散了。两个人一同失去了工作。也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话,因为生活的茫然和困惑,我们开始相互抱怨、争执,不顾年幼的他因为这样的家庭争端而害怕。终于,家也说散就散了,留下了不足60平方米的家,800元的积蓄,还有快要读小学的他。当然,我会要他,不管生活如何,我不会放弃他。
对这样的变故,他很快明白了什么,有一天放学回来忽然问我:“妈,你是不是下岗了?是不是和爸爸离婚?他不要咱们了,对吗?”“写作业去!”我没好气地冲他喊了一嗓子。他耸耸肩,说:“妈,你别生气了,反正咱们还在一起。”然后他不等我说什么,就飞快地冲进了他的小屋。我愣了半天,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了解他,忽视了他的成长。
终于找了份工作,在一家私人的超市里收款,待遇并不比以前差,但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晚上9点才下班,这样我没有办法回家给他做晚饭。
开始上班的那天早上,多给了他两块钱,让他在外面吃饭。他把钱接过去塞进书包,然后检查是否带好了钥匙,说,没问题的。
第一个晚上,终于熬到了下班,因为担心着他,疾步地朝家里走。在路口的转弯处他却忽然跳了出来,把我吓了一跳。
家离我上班的超市有两站路,那么晚了,他一个人跑过来,心头一紧,劈头冲他就是一顿骂。他也不辩解,手放在背后,低着毛茸茸的小脑袋听我数落完,把手拿到身前说,没事,我有武器!说着把一根不长但很结实的小木棍舞动了两下,我不怕坏人,我是来接你的。嗓子一下子被什么噎住了,他仰着的小脸脏乎乎的,钥匙还挂在胸前晃晃荡荡。我再也说不出话来,牵过他的小手,两个人朝家里走。
他做的第一顿饭是蒸鸡蛋。他很认真地学,拿个小本子记我说过的,几个鸡蛋,放多少水,多少盐,搅到什么程度……只当他是小孩子的新鲜好奇,却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回来,他仰着小脸无比兴奋地对我说,妈,看我做的鸡蛋羹,你尝尝吧。然后把它端到我面前,很期待地看着我。
看着那水汪汪的鸡蛋羹,他的鼻子一扇一扇,左侧有两块小小的灰尘,我笑了。然后,我低头尝了一口,他放多了盐,太咸了,吃着那碗被他命名为“鲁阳式”的鸡蛋羹,眼泪忽然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那天起,只要有时间,他就缠着我教他做饭。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关于厨房的一切注意事项,包括先关什么后关什么……那个暑假,不到l0岁的他学会了煮面条、煮水饺、炒鸡蛋、烧稀饭,渐渐做得有模有样。最让我吃惊的是,在不久后我生日时,他竟然为我做了一份粗糙的手擀面,面很厚,粘在一起,有些地方没有煮熟……他打电话问了几百公里外我的母亲,知道这是我最爱吃的。那碗依旧被他命名为“鲁阳式”的手擀面带给我的不是感动,而是伤感。我不希望他这样,过早地承担起生活里这些琐碎的内容,曾经,我想过我愿意替他承担一辈子,而现在,是他在为我这样做。
那个暑假过后,他不再在外面吃饭,而是自己做,然后吃一半给我留一半当宵夜。我更加努力,并希望有机会换一份更好的工作,可以有时间照顾他。休假的那天,我带他去游乐园,已经很久没带他出去放纵地玩过了。他很开心,换了新衣服,但在路上,又问我,会不会花很多钱?我按了按他的小脑袋,让他以后不要想不该想的问题。他吐了吐舌头。下了车在路口,碰到他同学的母亲,问:“鲁阳,为什么没去参加班里的夏令营啊?”我诧异地问他:“是不是因为要交钱?”半天,他点了点头。我没有再问下去,也没有责备他,只是在那天让他玩遍了所有的娱乐项目,花光了我口袋里所有的钱。最后剩下两块钱,给他买了一盒酸奶。回家的7站路,我们走着回去的。他一直走在我的左边,高过了我的肩,像个小男子汉。
我终于换了工作,他读中学了,我希望可以多一点时间照顾他,只是收入不如从前。他没有电脑,没有那种张扬的赛车,没有名牌的衣服,也不能奢侈地喊上同学庆祝自己的生日……他始终走在同龄人的边缘,因为我给不起他这些。虽然他从不抱怨,却是一个母亲不能释怀的亏欠。
过了40岁,我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腰部开始出现疼痛的症状。在他的催促下检查,结果是严重的腰部劳损,不是急症,但治疗起来很麻烦,不能劳累,需要辅助的按摩或牵引治疗,医生建议适当做运动。他开始在每天早上更早地起来,喊了我去散步,他也不再让我做饭,每天早上上学前把中午的饭也做好,读到高中的他,已是个熟练的厨房操作工了,会做多样饭菜。然后等他下午放学,回来给我们做晚饭。他像我的家长,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常常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他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可以说呢?
转眼,他参加了高考,没有要我陪同,一切自己应对得从从容容。考试完毕,跟我聊起作文试题,说:“我在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下辈子,希望我还做她的孩子。妈,很煽情吧?”
我没有跟他一同笑,想着他写下的这句话。好半天,我抬起头认真地看着他,慢慢地说,儿子,下辈子,希望你不再遇见我,不要再做我的孩子。下辈子,我想你出生在另外一个幸福富有的家庭,被他们爱和照顾,应有尽有,过真正美好的生活。
他哭了,我也哭了。 读全文,标题“下辈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表达了“鲁阳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倒适量的油,放细细的葱花、姜丝,放洗净切好的蔬菜,熟练地翻炒”当中,能不能将加点的词语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说“生活那么不遂人愿”,结合全文,鲁阳生活有哪些“不遂人愿”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谈谈“鲁阳”都有哪些令人可敬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是本文发表后,几位网友的回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一个帖(40字左右)。
回帖一: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对孩子来说,是有些残酷,但是他成年后一样要面对很多的挫折和磨难,这不是一个幸福富有的家庭完全能够代替他承受的。因为生活的艰辛,他更懂得爱你,更懂得回馈,更加坚强和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生活来说,是无穷的财富。
回帖二:文章真的很感人,要是文中的妈妈能够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乐观一些,让生活的色彩鲜亮起来可能会更好。
回帖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第①段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的?
第⑥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和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放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的盖,不停地推到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⑾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⑿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⑴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⑵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第⑾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说“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作者把文字屋建在了水边上。即将毕业的你,读过许多作品,也了解了许多作家,请就你熟悉的一位作家具体说说他(她)建造了一间怎样的文字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从许衡“我心有主”说开去
①近读《史记·许衡传》一书,有一些关于人生理想的感悟。该书载,许衡与众人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有梨树,大家竞相摘吃,只有许衡强忍口渴,不为所动。有人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却不为所动,正色答道:梨无主,我心有主。于是,他始终没有吃梨。
②好一个“我心有主”!许衡秉持洁身自爱、决不盲从妄动之操守,实在可敬。
③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而言,“我心有主”之“主”,不仅是一种应当固守的理念、一种情操、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更是一种自觉遵循的原则、法度、戒律,是一种赋予独特秉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品许衡之言,思许衡之行,仰其高尚,汗颜不已。在当今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我辈亦应犹如先贤许衡那样确保“我心有主”,从而因有气节、坚贞、坦荡、无邪这样方正的人格而引为自豪,且安身立命。
④色彩斑斓的动感世界对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使得有些人过分地投入,以至于经常忘掉了自己。纷繁多变的尘世,常有恶俗的侵蚀、浊流的冲击,惟“我心有主”方能拒绝一切野心邪念,使心境空明澄澈,保持一种难得的心态平衡,以纯真的品性走入尘世的生活,不茫然、不困惑、不彷徨,好自为之,既能够抗得住假恶丑,且懂得弘扬真善美。
⑤于是,我进而从另一面又想到,倘若我心无“主”,在现实生活中恐难远离迷途陷阱,往往会昏昏然不能自拔;为赶那形形色色的时髦而疲于奔命,甚至放浪形骸,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乱了乾坤,或为纸醉金迷而心志颓废,或为物欲横流而魂不守舍。每每因心中无“主”而贪欲无度,因贪欲无度而常虑贪之不足,因纵欲而常疯癫痴狂,因贪欲得逞又常恐东窗事发而忧虑惧怕……正义的斩腐之剑凌厉出鞘,谁个腐败分子不惊慌失措,落个可悲下场?然而,悔已晚矣。眼前见过,耳际闻过,已有许多前车,难道这不能为之鉴吗?
⑥惟“我心有主”才能拥住人生的自在,常能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不必去谋求虚名或去追逐蝇头微利,即便是富贵亨达之前景可观,也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牢牢稳住方寸,始终把握好自己。置身于喧嚣尘世,即使无力横扫之,也能惜持身心、保全气节,不肯同流合污、蝇营狗苟,不被丝竹乱耳、浮躁搅心,而是知耻知足,视无义之财为赘疣,看无德“乌纱”如敝屣,甘于平淡中孤芳自赏、怡然自得,诚为其乐融融也。如是,“我心有主”即是幸福。
(有删改)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中“我心有主”的深刻含义。
第①段引述《史记·许衡》的故事有何作用?
纵观⑤⑥两节,作者为使论证更有力,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具体作用?
“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人考量个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同的人取舍不同,结局迥异,请举例阐述。
阅读杨泽文的《桃红柳绿是故乡》,完成题目。
①故乡是什么?面对我生命的降生与出发之地,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
②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说,人是经受不住一生漂泊之苦的。所谓四海为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其隐藏的本质是“没有家”。没有家,没有故乡情结,生命就显出平面和单薄。
③应该感谢承纳我们生命原初的栖居之地。即便那里唯有的风景或许是一座山岗、一道峡谷、一条小河、一片池塘抑或一棵大树什么的,但它们毕竟刺激和调动了我们最初的生命意识。它们使我们后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使我们后来滋生故乡意识和萌发离开故乡的勇气;它们使我们的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自我完善之中……
④不论丰沃还是贫瘠,不论鲜亮还是灰暗,故乡就是故乡,它只能永远让人们交付情感而编织深刻的眷恋。在永恒的眷恋中我们才有勇气抚慰心灵的种种创伤和人生的种种痛苦。
⑤从感觉上说,故乡永远处于大地的中央,而自己仿佛是一株远离太阳的向日葵,但总要把花盘转向故乡升起的那轮太阳。蜗居于现代都市的我,免不了要为生计奔波不止,时常像鱼一样游移在色彩缤纷的大街小巷,远离着日月星辰,远离着花草树木,在喧嚣与躁动中消蚀着岁月,耗费着精力。而故乡则在远方的日渐朦胧中反而变得更加深沉。那源自于遥远的穿透力让人不容置疑和无法拒绝。于是乎开始着手构思如何请好假期,如何打点行装,如何启程,如何撰写好一篇回乡赋。
⑥我和妻子、女儿是在一个春日融融的三月里踏进故乡热土的。一路上夫妻俩被女儿的种种问话折磨得口干舌燥。那接连不断的“这是什么花呀草呀、那是什么树呀鸟呀”等等诸多问题源自于女儿幼小的求知领域。而在现代都市里,她注定没有机会提出这么多问题。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一种难言的隐痛和悲哀。因为我原以为吃穿不愁的女儿是幸福的,可走在乡间的路上时我才感到女儿其实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一棵弱草,她无法面对真正的大自然,她无法感知山川河流和草木虫鱼。那种从电视荧屏上得来的一切“富有”是抽象而脆弱得不堪一击的。你看,当我们踏进父母笑脸相迎的老家门坎时,一只小狗猛然窜出,就吓得女儿躲到我身后尖叫直哭——
⑦在故乡,我感到一种实在的澄明与开敞,劳累已久的身心得到滋润和休憩。阳春三月,故乡桃花盛开,枯柳吐绿,女儿和村童们一道嬉戏在桃红柳绿的乡村景致中,我和妻子则感到了生命中少有的惬意与充实……
⑧到了归期,我和妻子及女儿告别依依不舍的故乡亲人,酸楚地踏上归程。途中,女儿问:“爸,你为什么淌泪?”“因为爸爸离开家了。”“我们的家不是在城里么?”“噢,对。我们的家是在城里。爸说的是离开故乡。”“故乡是什么?”突然间我心底颤动了一下,女儿终于问到了我思考已久的问题。
⑨“桃红柳绿是故乡。”面对女儿停步仰望的疑问,我终于随口说出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想不到女儿眨眨眼笑着往前跳开了,嘴里喃喃地念道:桃红——柳绿——是——故乡。不知为什么,我竟顿然间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文章一开头就设问:“故乡是什么?”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故乡究竟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作答。
文中⑥⑨两小节划线句都提到“不知为什么”,请分别对其原因简要解释。
说说第⑤节第一个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第⑥节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第⑥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独特的感受。在你心中,故乡是什么?请用排比句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你对故乡的感受。
阅读《新年话惜时》一文,回答题目。(共10分)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②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③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注】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③年齿:年纪。本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第②③段,分别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从哪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读第④节的划线句,再补充一个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