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②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使:假使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衣素衣而出()天雨()
子亦犹是也()岂能无怪矣()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衣缁衣而反 B.尊君在不
C. 不亦说乎 D.迎而吠之句子翻译。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期日中()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知道自己错了,向元方示好,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请阐述理由。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 D.或阻之(或:有的人)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 B.花之富贵者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能以径寸之木 |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具()躬()以(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