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李汉荣的《父亲的鞋子》(有删改),完成文后练习。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⑾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⑿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⒀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题文1】文章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题文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第④段加点的“看清了”与“又怎能看清”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题文3】说说第⑩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题文4】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迁徙之谜

佚名

①野生动物的季节性集群迁徙活动一直是科学家最想解开的谜题之一。

②迁徙现象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从淡水湖泊里的微生物到生活在大海里的鲸

鱼,都有这种迁徙习性。

③那么,动物为什么要迁徙?季节性气温变化是动物迁徙的原因之一。根据食物可用程度进行的迁移活动常常取决于季节性的气温变化。比如,当冬季来临,鸟类的食物﹣﹣昆虫突然消失时,食虫鸟就会掉头飞向气候更温暖的地方,以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而随着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越来越少,像北美红尾隼这样的食肉鸟就不得不飞向墨西哥或墨西哥湾沿海地带;同样,当冬季到来,北方地区各大小河流冰封后,以鱼和水生植物为食的动物就不得不迁往南方。

④像美洲野牛、羚羊之类的食草哺乳动物大多以集群形式一起吃草,它们会很快吃光一个地区的牧草。如果是在夏季,草会很快再长出来。在草重新冒出来之前,食草动物常常会漫游到附近不远的地方,寻找新草地。当草再次覆盖大地时,它们就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牧场。但是,如果是在冬季,草吃光后就不再长出来,这就迫使动物们旅行到更远的地方,以寻找新的食物资源。直到春季耒临,大地复苏时,它们才再次返回到它们以前的食源地。

⑤动物迁徙的另一个原因是要找到一个相对安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生育后代。绿龟就是一种因生殖原因而迁徙的动物。当产卵季节来临时,雌绿龟就会离开它们的栖息地一巴西沿岸,游到2000千米之外的阿森松岛,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爬到海岸上,在松软的沙滩上挖一个浅坑,将卵产在里面。在生殖任务完成后,绿龟将返回巴西沿岸。

⑥动物迁徙一般以四种形式进行:全部迁徙、部分迁徙、差别迁徙和突发迁徙。全部迁徙是指一个种群,在繁殖季结束时全部成员都离开繁殖地的迁徙活动,通常是迁往几千千米之外的越冬地。部分迁徙是指一个种群的部分成员一年到头都留在繁殖地内,其余的则迁往他处。差别迁徙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成员都迁徙,但在迁徙的时间、周期和距离上存在较大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比如,银鸥随着年龄增加,迁徙距离越来越短;雄性美洲雀鹰待在繁殖地的时间长于雌鹰。突发迁徙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些年份根本不迁徙,而在另一些年份却突然离开繁殖地。这种迁徙模式很可能与气候和食源变化有关。一般来说,冬季越寒冷,食物越缺乏,一些物种就越可能产生突发迁徙行为。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动物的迁徙之谜的?

(2)第⑥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稗子不会躲开

豆春明

每年端阳一过,母亲就会下田扯稗子。

稗子这东西,是个假聪明。开始时混在稻秧里,偷偷争水争肥。母亲天天从田边走过,也没发现它。但过了端阳,它就憋不住了,使劲蹿个,冒出头来。要是它能再憋上一段时间,说不定母亲就去干其他事情,把它忘了。等她干完事情回来,它已经扎稳了根。再去扯,会一扯一个大坑,连旁边的稻秧也跟着扯起来。那时母亲也许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它长下去。可惜,它就是憋不住。

那段时间,阳光和雨水交替频繁。母亲没扯几根稗子,天就下雨了。她披上一张白油布,继续扯。雨滴砸在秧叶和稗叶上,溅起一层水雾,好像要把稗子藏起来。母亲摸着稗子,从秆一直摸到根。然后分开五指,像个筢子,往上一捞,稗子就被扯掉了。扯了七八根,拴成一把,丢在田坎上。一块田,能有十多把。母亲将它们装进背篼,背回家去。

也可能烈日当头。母亲分开稻身,汗珠滴进水田里,叮当有声。水田光亮如玻璃,能照见她的皱纹。母亲常说:我老了。是的,她就是在那些稻谷和稗子中间变老的。

我家有三四亩田,母亲要忙两三天,扯完稗子,她会生一场病。小腿病,牙齿痛,头也痛。这几样病,每年都在那几天等着她。她一次也没躲过。哎,吃了那么多次亏,她也不吸取点教训,想个办法躲一躲。

我心痛她,给她打电话。别扯了,让它长算了,我说。少收几斤稻谷算个啥嘛,我还说。进城多年,我早已习惯不把稻谷和稗子当回事。母亲答应了。可放下电话,又下到田里。弄得我在电话这头干着急。

我向妹妹求援。她住在县城,跟母亲只隔十几里路。她带母亲逛街,上超市。吃不吃榴莲?妹妹逗母亲。母亲点头。比屎还臭,还吃不吃?吓得母亲赶紧跑开了。这是美国苹果。母亲睁大眼睛,睁得和找稗子时一样大。那是肥牛肉。肥在那里呢,她问妹妹,咋一点看不出来?又带去挑选花衣。老都老了,别挑花了眼,妹妹提醒她。

挑花了眼才好呢。眼花了,就看不到稗子了。第二天早上,她收拾好新买的花衣。回去扯稗子了,她说。头也不回地走了。

每年的情形,大致都是这样。多年下来,母亲的花衣装满了一柜子,但她还是把稗子看得清清楚楚。我和妹妹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几个暑假,我回去看母亲。那时稻谷和稗子快熟了。机耕道两边,一眼望去,高的是稗子,矮的是稻谷。我扯起一根稗子,量一下,它比我还高。稗穗沉甸甸的,有半尽长。看得出来,它长得不错。大多数田里,稗子都长得不错。田的主人,像我一样进了城,没时间扯掉它们。爱咋长咋长,能收多少收多少,他们大多这样想。对于那些长得热热闹闹的稗子,他们已经没有多大兴趣。

我家田里的稗子,在樯里算最少的。那是母亲用一场病换来的。扯掉稗子,今年又增产了,母亲笑着对我说。她脸黑,不笑还好,笑起来更见苍老。但母亲是真的高粉,为那些即将成熟的稻谷,也为那些被扯掉的稗子。可我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的欢乐,早让城市带走了。我让母亲,在她的城里儿子面前,显得好孤单。

有一天吃中午饭时,我问,年年,还是很多吗?多,不扯不行,母亲回答。看来,她这一辈子,算是和稗子耗上了。一个生命,一个送命,像对仇人似的。其实,母亲和稗子是完全可以不这样的。母亲不扯稗子,起码可以少生病,多活几年。至于稗子,随便找个地方,都比长在家田里强。如果这样,那多好。

吃过饭,母亲去沟里洗最后一次扯回来的稗子。洗得干干净净。稗子一身绿,比长在田里还水灵。嫩一点的,母亲细细切碎,拌上米糠,捧给猪吃。但两头大白猪吃惯了父亲煮的稀饭,只吃了两口。母亲又捧给鸡,鸡也不吃。母亲只好把它倒进粪堆。过了一二十天,种秋豆要肥,她拿木棍扒开一看,稗子还是绿的,还是稗子的样子。不得已,她又把粪堆封好,打算再过两三个月,拿来种冬麦。

老一些的,母亲扔在院坝里。晒几天,稗子轻飘飘的,能飞起来。有一天,我在灶上做菜,母亲帮忙烧火。她塞了一大把稗子在灶膛里。稗子不易燃,弄得满屋是烟。我躲了出去。过一阵转来,稗子燃了起来,慢慢化为灰烬。母亲让烟熏出了泪,坐在灶下揉眼睛。她像是为了某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她和稗子始终在较劲。她没输,它也没赢。到底是啥东西呢?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只是那几斤多收的稻谷,也不只是那几根多长的稗子。

今年,母亲满七十岁。她也许是村里最后一个扯稗子的人。但她还会扯下去。稗子也会长下去。

吃了稗子几十年亏的她,不会躲开。

吃了她几十年的稗子,也不会躲开。

倒是我们这些人,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躲得远远的,给自己母亲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家,给稗子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村庄。

(1)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稗子?其作用是什么?

但过了端阳,它就憋不住了,使劲蹿个子,冒出头来。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题目为“稗子不会躲开”,为何却花很多笔墨写母亲?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和匆忙的人类世界相比,植物的生活显得风平浪静,但这仅仅是事情的表面。害虫贪婪的胃口让植物岌岌可危,为保护自己,植物会采取相庆的策略反击害虫。

②事实也是如此,植物并不是毫无招架能力的受害者,它们已经进化出强有力的防御能力﹣﹣生产特殊的防御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既可以充当“毒药”,也能警告同位危险即将到来。但是,所有这些防御措施都是有代价的,会消耗植物本来用于生长和修复的能量。为了保存体力,植物必须选择使用“化学武器”的方式和时机。

③为了避免浪费能量,植物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合成“化学武器”,而是当危险真正来临时才开始生产。一旦害虫咬噬植物的叶子,叶子便释放出化学挥发物传递警报,告知植物的其他部位和相邻的植物开始防御。

④很多物种和土壤里的真菌共生,真菌穿透植物根系的表层摄取碳元素,同时帮助植物获得其赖以生存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真菌通过长丝线般的菌丝将周边区域边成一片,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网络。有些植物就会利用这个地下网络相互联系,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发出警告。

⑤有些植物能够精心布置陷阱来引诱敌人。十字花科植物的分子中储存着无害的化合物硫代葡萄糖甙,与其体内的芥子苷酶阻隔着一层薄薄的细胞壁。当害虫咬破这层阻隔时,这两种物质就会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将害虫围住。就是这种反应使得十字花科植物有特殊的苦味和抗氧化性。

⑥只有在这些陷阱起作用时,植物才会动用资源来推动这种防御。当毛虫这类咬噬类害虫激活陷阱时,产生的破坏性后果会激发植物加速生产硫代葡萄粮甙。但是,类似蚜虫的吸食害虫通过针状口器吸食植物汁液时,就不会触发陷阱。在这种情况下,植物就不会动用自身资源来制造武器。

⑦有些植物已经知道人相互交流的“密码”,并可以善加利用,来发送虚假情报。比如,蚜虫在遭到攻击时会释放出信息素β﹣金合欢烯,警告附近的蚜虫危险来临,赶紧逃命。植物在遭到蚜虫攻击时也经常会释放出β﹣金合欢烯,企图模仿警报吓跑它们。不过,并不是所有的β﹣金合欢烯都会起作用。

⑧大多数情况下,植物会匀速释放信息素为化学武器,但蚜虫已经适应,并不受此影响。然而,野生土豆能够更改这种模式,使其更有效果;它把信息素储存在叶面细小绒毛的末端。当蚜虫落到叶子上时,它的脚就会被带黏性的叶面粘住;蚜虫奋力挣扎,叶面绒毛末端就会遭到破坏,开始大量释放信息素。这样就巧妙地模仿了蚜虫有节奏的警报。

⑨在与害虫的恶战中,植物必须扩理伤口。植物产生的“绿叶挥发物”能起到抗生素的作用,保护植物受伤的组织不被细菌和真菌感染。这些挥发物就是刚修剪完草坪时我们闻到的“草香”。

⑩受伤的植物产生的创作性酸(也被称为“愈伤激素”)能够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以封闭作品,其作用相当于动物的血液在伤口凝结。这些反应都是在受到害虫攻击后几分钟内产生的,植物必须不断地分配自身资源来进行自我修复。

⑪植物和昆虫世世代代进行着斗争,双方不断改变策略力图压倒对方。例如,昆虫体内已经开始进化出应对植物“化学武器”的解毒剂,它们能中和毒素,甚至能利用这些毒素;植物自然不甘示弱小,也不断创造出新武器。植物和昆虫的战争是一场军备竞赛;双方竭尽全力,力图保住自己的地盘。

(1)植物为保护自己反击害虫的策略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文章第⑦自然段的说明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⑪自然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用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翻译自然的建筑设计

(1)大自然的精妙建筑确是人类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好老师。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创造不管多么精巧,几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创造物中找到对应的影子。于是,人们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有意识地模仿,从大自然汲取营养,请大自然开拓思路,一门新兴的学科﹣﹣建筑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

(2)仿生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机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设计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造。羽茅草和禾木科植物的长叶往往卷曲成筒形或壳形,香蒲植物的叶子又构成螺旋状,帽状蘑菇的辐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贝壳和壳面之波、空心的苇秆和秆间之节,都启发人类去探索空间结构的奥秘。

(3)人们已经发觉,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经济的结构形式,而且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的需求。仿生空间结构则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了这一难题。

(4)蛋壳的外壳虽然很薄,但是却能耐受相当大的外力。这是因为,这类结构具有弯曲的表面,壳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因而壳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许多。

(5)据统计,“二战”以来,各国为举办奥运会而建造的体育馆,有60%以上采用薄壁空间结构。法国的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区体育中心由9个三角形薄壳所组成,覆盖面积达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馆是一个典型的蛋壳形,23米直径的半球形天象厅酷似鸡蛋的核心部分﹣﹣蛋黄。鸡蛋壳厚约0.5毫米,一只普通的鸡蛋壳纵向直径按照7厘米来计算,两者之比约为是1:140.可见人类仿生工程的巨大意义。

(6)更有趣的是,国外有人模仿鸡蛋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抗震房屋,“蛋壳”是用钢铁制造的,“蛋白”是用耐高温的玻璃、石棉等制造的,人住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这种房屋能抵抗强烈的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鸡蛋一样滚过来复原。屋内贮有空气、水和食物,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7个人可在里面生活1个星期。住在这种屋子里,即使遇到了强烈的地震,也安然无恙。

(7)应该指出,人类在结构仿生方面还停留在静态阶段,仔细观察一下生物的生长过程,恐怕对人类工程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劲细翠竹,轻巧刚直,都是从地面寸寸长起,自己“建造”自己。

(8)那么,人类的建筑可否如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把自己一节节“长”上去呢?有人曾提出一种不用脚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机,而是由建筑自身的屋面开始从地面一节节“长”上去的“春笋建筑法”,一星期可建成1幢4层高的住宅楼。

(9)这种方法把每一层墙板从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预制好。然后用液压顶以1米的行程,反复顶升,可以很快“长”成设计的建筑。

(10)建筑仿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新兴科学,是科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生物是人类工程设计的最好老师。正如著名仿生设计师L•科拉尼所说:“仿生建筑设计是一个揭示自然界生命体的设计领域,也可以称为一项‘翻译自然的建筑事业’。”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给建筑仿生学下个定义。

(3)第四段中的“这类结构”指什么?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问题所在。

①仿生空间结构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解决传统建筑的梁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不经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跨度空间需求的难题。

②以后人类的建筑可以像青松生长、雨后春笋一般,一星期可建成一栋四层高的住宅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体温

何建明

①在我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代,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让我恨的人。

②第一次恨我父亲,是我童年的第一个记忆: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年份。我刚刚懂事,却被饥饿折磨得整天哭闹。有一次因为食堂的大师傅偷偷给了我一块山芋吃,当干部的父亲见后狠狠地将我摔在地上,说我是“贪吃囝”。那时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这样绝情。

③第二次记恨父亲是因为我家宅前有棵长着特别甜的果子的枣树。每年枣熟的时候,总有人前来摘走一颗颗又甜又脆的红枣。我为此怒火常起。有一天,邻居的一位比我小一岁的男孩子在偷袭枣树时被我抓到了,于是为了夺回枣果,我与他大打出手。不料被父亲发现,他竟不但不训斥“偷枣”人,反而操起一根很粗的竹竿将我的腿肚子打得铁青,我无法理解他的逻辑,于是瞪着一双永远记仇的目光,在心底恨透了父亲。

④第三次记恨父亲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是第一次探亲假,本来多年不见的家人很是兴奋和开心。哪知父亲见过后,晚上嗡声嗡气地瞪着眼睛冲我说:“人家比你读书少的人提干了,你为啥没有?”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⑤我恨起了父亲,并发誓要做个有头有脸的人。后来我也终因工作出色在部队里当上了干部,但与父亲的“账”一直没有算清。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父亲变了性格?还是真的老了?我一直没有细细去想,就在这忙碌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⑥突然在前年年末的一日,姐姐和妹妹相继打电话来,说父亲肺部长了一个肿块,而且是恶性的。一向“恨意”未消的我,那一刻心猛地颤抖起来:怎么可能呢?当我火速赶到上海的医院时,父亲见我后眼睛红了一下,即刻转为笑呵呵的,扬起他那明显瘦弱的臂膀对我说:“你看我不是还很有劲嘛!哪有啥病!”我尴尬地朝他笑笑,转过头去时,不禁泪水纵横……父亲啊,你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吗?因为几分钟前医生刚刚告诉我,说我父亲最多还有半年时间……太残酷了!无法接受的残酷……可更残酷的是我们必须掩着眼泪去假笑。父亲和我每天都是如此!

⑦陪床的那十天,是我成人后的三十多年里第一次全天候地与父亲在一起,白天除了输液就是输液,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从未有过的漫长的交谈……

⑧为了分散病痛对父亲折磨,我时不时地提起以往对他的“记仇”。父亲听后常笑得合不上嘴,说:你光记我对你不好的事,我就没有过对你好的时候?还真没什么?我有意逗他。没良心!父亲含笑冲我说,然后仰天躺在床头长叹起来,情绪仿佛一下拉回了他久远的记忆之中﹣﹣

⑨……你小时候几乎天天尿床。记得你当兵前还尿湿过床吗?

⑩我点点头。脸红了。父亲问:你小时候因为这受过我不少打呢,这你没有记过我仇?我笑着摇头说:这事我理亏。父亲在病榻上侧过头,问:还记得你尿床后我为你做啥了吗?我忙点头:知道,每回你把我拉到被窝里,用你的体温暖和我……父亲笑叹:算你还记得!当然记得!我忙说,爸,还有一次我印象特深。那年你成“走资派”后,我正好放寒假,我们俩分在一个班次里摇船到上海运污水。半途上,跟上海人打架,我们的船被人家撞破后漏水,结果舱里全湿了,晚上没地方睡,最后是你上岸到地头抱了一捆稻草,让我光着身子贴着你睡的……

⑪唉,那个时候也难为你了。才十五六岁,要干一个壮劳动力的活。父亲扭过头,闭上双目,似乎在责备自己因“走资派”而害了儿子。

⑫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没什么,我记得那一夜自己睡得特别香,因为父亲的体温真暖和……

⑬去年国庆前夕,父亲的病情急剧恶化,开始是每小时吸一次氧,后来根本就不能离氧气了。他一边艰难地大口大口地吸着氧,一边则要忍受着全身如毒蛇咬嚼的疼痛。

⑭来,靠在我背上吧!看着父亲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痛苦样,我拭着泪水,突然想出了一招。我低着头、将身子蜷曲成45度,让父亲靠上来。过了一会儿,我轻轻地问父亲:这样行吗?

⑮父亲没有回话……一旁的妈悄声告诉我:他睡着了。

⑯真是奇迹!多少天又叫又喊的父亲竟然会靠在儿子的背上酣睡了!我顿时泪水如注……

⑰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先是我的双脚麻了,再是我的腰麻了,后来是全身麻了。但我感到幸福,因为这是我惟一能给父亲做的一点点事了。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父亲那熟悉的体温,同时我又深感神圣﹣﹣我意识在我们爷儿俩背对背贴着的时候,是我们何氏家族两代人的生命在进行最后的承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中所写青少年时“我”记恨父亲的三件事,表现了父亲期望“我”成为具有什么品质的人?(3分)

(2)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体温,这样写有用意何在?(4分)

(3)以下是摘自文段中的两句话,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①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②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4)你是否赞同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做法?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