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
⑴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⑵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纳系统探测到。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⑶“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歌声来辨别不同的鲸群。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20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⑷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⑸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52赫兹”是孤独的吗?为什么?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52赫兹”每天唱歌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B.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它肯定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C.“52赫兹”很容易被声纳系统长期追踪,相比之下,其他的鲸群通常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追踪。
D.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都在慢慢消失。

请根据文意并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你由“52赫兹”及相关信息而生发的认识和感悟。
材料一: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且人类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材料二:日本有400余年商业捕鲸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对鲸鱼的屠杀,从每年的9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鱼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①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②从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拒倭寇于海外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张思德、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到抗美援朝的邱少云、黄继光;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需锋、王进喜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孔繁森、袁隆平,再到新时代的航天英雄群体、维和部队群体……无数英雄构筑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让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不倒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在有些人眼里,一心为公,舍生取义的烈士成了"傻"的代名词、"假"的同义语; 还有人犯嘀咕,董存瑞要炸的碉堡没有了,黄继光要堵的枪眼没有了,无私无畏、浴血牲牺这些品质还有用武之地吗?这样的论调,肆意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烈士,既歪曲大众认知,又伤害公众情感,是不可取的。

④"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为全社会注入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劲正能量,中华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⑤崇尚英雄才精忠报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高举英烈们传递过来的火把,实干创新,用自己的奋斗为新时代的中国增光添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民族复兴才不再是一个梦。

(文/乐兵,有删改)

(1)给上面的文章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雄,我们的民族魂

B.争做先锋少年

C.民族复兴只能靠英雄

D.崇尚英雄才能精忠报国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事实论据证明了"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反问句,引人思考,语气比陈述强烈。

C.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采用"分论﹣﹣总论"式展开论证。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说明性文章

5G网络的技术"法宝"

①随着用户的期望越来越高,4G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使用的要求,于是第五代通讯系统(5G)应运而生。它的网速最高可达4G的10倍,不到一秒就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

②5G网络技术是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作为5G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有五种"法宝"必不可少。

③第一种是毫米波技术。毫米波技术可以通过提升频谱带宽实现超高速无线数据传播,从而成为5G通信技术中的关键。但毫米波穿透能力弱,且很容易被树叶、雨滴等吸收。

④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入第二种技术:小基站网络。如果安装多个迷你基站围绕障碍物传输信号,就能形成信号接力。当用户走到障碍物后面时,智能电话会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小基站,使通信不会中断,用户之间能进行正常的通话。

⑤第三种技术是大规模天线。一个4G基站大约有十几根天线,而一个大规模天线基站人约有几百根天线,这将大大增加当前移动网络的容量,发射或接收更多的信号。

⑥第四种技术是波束成形。当蜂窝天线信号交汇在一起时会引起严重的干扰,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话信号之间就不会相互干扰。

⑦最后一种是全双工技术。全双工技术是指可以双向通信。过去在通话时,通话双方必须轮流说和听,信息的延时长。全双工技术通过双向通信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使通信效率大幅提高。

(文/马艺菲,有删改)

(1)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分类别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网络技术有五种"法宝",说明5G网络技术已经有了统的定义。

B.小基站网络解决了毫米波穿透能力弱且易被树叶、雨滴等吸收的问题。

C.波束成形技术大大增加移动网络的容量,使通话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

D.5G网络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是全双工技术,因为它大幅提高了通信效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好日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爸爸领薪水。

我说它是好日子,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亟待实现的愿望寄予今天。

晌午,我和大哥都回来得早些,妈妈已经烧好满桌好菜等待爸爸。

一文不名却能端出满桌好菜,是妈妈的本事。当然,她并不是那种不会算计常使债台高筑的女人,她今天能有魄力去赊欠一桌美餐,是因为她对于很快就可以还账有信心。

车铃响3声,是爸爸回家的信号。我抢着出去开门,大哥小心地替爸爸把车子推进来,小妹赶紧接过爸爸的大皮包﹣﹣今天我们对爸爸都特别殷勤!

吃饭的时候,我几次回头探望爸爸挂在墙壁钉子上的那件中山装,左上口袋好像鼓鼓的,又好像不鼓。 我希望那个钉子不牢,爸爸的衣服掉下来,那么我就可以赶快跑去拾起来,顺便看看那口袋里的实际情型。现在我们闷闷地吃着饭,简直叫人沉不住气!

我相信沉不住气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可是我们谁都不开口问爸爸关于薪水的事。

爸爸今天胃口真好,当盛第三碗饭的时候,沉不住气的妈妈终于开口了:"你看今天的牛舌烧得还不错吧?

"相当好!"爸爸咂咂嘴,点点头。

妈妈又说:"今天的牛舌才15块钱,不算贵。不过还没给钱呢!"

果然,爸爸仿佛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他立刻起身,从挂在钉丁子上的中山装的左上口袋里掏出那个牛皮纸袋来,放在饭桌上妈妈的面前,说:"喏,薪水发了。"

我们的目光,立刻从红烧牛舌上转移到那个纸袋上。爸爸的薪水项目繁多,加到一起一共376.56元,还是那个老行市!爸爸是荐任6级,官拜科长。

我们的家庭是最民主的。妈妈一面打开薪水袋,一面问大哥:"你说要买什么来着?"大哥一听,兴奋得满脸发光,两只大巴掌搓着:"仪器一盒,大概150块;球鞋也该买了,36块;还有……"大哥想不起来了,急得直摸脑袋,"嗯,还有,头发该理了,三块五。"

"你呢?"妈妈转向我。

"我?一支自来水笔,派克21的好了,只要90多块;天冷了学校规定做黑色外套,大概要70块;还有,学校捐款劳军,起码5块。"我一口气说完了,静候发落。

妈妈听了没说什么,她把薪水袋一倒提溜,376.56元全部倾泻出来。她做一次摊牌式的分配,一份一份数着说:"这是还肉店的,这是电灯费,这是户税,这是……"眼看薪水去了一大半,结果她还是数了3张小票给大哥:"喏,理发的钱,拿去。"又抽出一张红票子给我:"这是你的学校捐款5块。"

妈妈见我和大哥的眼睛还盯住她手里的一小沓票子,又补了一句:"剩下要买的,等下个月再说吧!"

妈妈刚要把钱票收起来,忽然看见桌旁还坐着一个默默静观的小女孩"对了,还有你呢,你要买什么?"妈妈问小妹。

小妹不慌不忙地伸出她的一个食指来,说:"一毛钱,妈妈,抽彩去!"

妈妈笑了,一个黄铜钱立刻递到小妹的手里﹣﹣今天只有小妹实现了全部愿望。

就这样,我们的好日子又过去一个。

(选自青岛出版社《爸爸的花椒糖》,作者林海音,有删改)

(1)请对文中加点词语"抢""小心""赶紧"作简要赏析。

(2)试揣摩妈妈分配完爸爸的工资后"我"的复杂心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

(4)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的句子都极富表现力,请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足够分量!

(林海音《窃读记》)

(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最深的感想或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青春岁月一生只一次,恰如昙花一现,又如江流入海,奔涌向前。这是人生中最美好 且短暂的时光,更是不可复刻的璀璨年华,因此古人有"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之言。酌古论今,在民众的意识观念中,"大器晚成"始终不及"初露锋芒"令人艳羡。"成名要早""建功要快"的思想,不知从何时起被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中。于现代青年人而言,似乎时刻都在忧虑,唯恐脚步稍慢,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在身后。殊不知,"早和快"远不如"稳和静"来的稳妥心安。青春的座右铭的确应是步履不停地向前奋进,但不急功近利、不功利为之的"静",才应是青春中那抹最纯净的"底色"。

我们要始终坚信,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无论梦想如何绚烂,也要靠静下心来步一个脚印地去追逐实现。

对于青年人而言,在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 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守住自己的初心,将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爱"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是当代青年人真正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从社会层面来讲,摒弃"鸡汤成功学"的灌输与引导,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尽可能多地为青年人提供广阔而稳定良好的发展平台,才是根本职责所在。

当然,"平心静气"并不等于消极懈怠、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奋进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去沉淀、去厚积。在明白"时不待我"的紧迫性的同时,更要经历"宁静致远"的人生修炼。之于青年人而言,"驱车策驽马"的驰骋前提,是懂得"悠悠涉长道"的心境,也只有在"静"的底色中,青春的拼搏与奋斗才会越挫越勇,一往无前!

(选自2018年5月4日《红网》,作者安星予,有删改)

(1)文章认为,"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2)请概述文章的写作思路。

(3)为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补充一些论据,下列材料中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B.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C.画家齐白石幼年学木匠,之后学雕刻,57岁以后才在画坛逐渐成名,他曾经"十载关  门",大胆突破,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66岁到达绘画巅峰。

D."大国工匠"高凤林35年做同一件事,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他用35年的坚守,成就了一个航天匠人的梦想。

记叙文阅读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⑪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⑫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⑬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⑭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

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