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末清初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去嘉定为近 去:距离 |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 趋:趋向、爱好 |
C.不得尽其才以为恨恨:怨恨 |
D.不当序先生之文 序:为……写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D.或能而不暇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 |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
译文:
②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徯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梁惠王下》)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 |
B.系累其子弟系累:捆缚,拘禁 |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C.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①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②赢粮而景从 |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①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诩曰:“不如从曹公。”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注]①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和陈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行归乡里间:抄小路 |
B.典选举典:主管 |
C.诩阴结绣阴:阴谋 |
D.太祖比征之比:接连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组是()
①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②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③促更追之,更战必胜④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⑤大战,果以胜还⑥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煨在表面上对贾诩很恭敬,但内心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贾诩看出后,感到不安,后来离开了段煨。 |
B.曹操征讨张绣,不料兵败,只得撤军。张绣欲追击,贾诩认为穷寇莫追。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
C.贾诩一生数易其主,先后投靠过董卓、李傕、段煨、张绣等,后说服张绣一起归附曹操,辅佐曹氏政权直至去世。 |
D.本文以“贾诩有良、平之奇”为主线,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贾诩的远见卓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济,走未后也。
译:
(2)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陈蔼公书二
汪琬
琬启:前仓猝报书,愧无以仰副足下之惠。兹者休沐少暇,故愿更竭其愚。来书论文,以明道立说,仆一读再读,叹为知言。窃意足下于此必当上述孔、孟,次陈濂、洛、关、闽之书,最下亦当旁采前明薛文清、王文成、陈公甫、罗达夫诸贤之说,为之折衷其异同,研晰其醇驳,而相与致辩于微芒疑似之问,庶乎于道无负矣,而不虞书末乃泛及于晚近诸君子也。然则足下之意,固不在于道,亦止以其文而已。
如以文言之,则大家之有法,扰弈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后之作者惟其知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于是有开而无阖,有呼而无应,有前后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辟诸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古人之于文也,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推而远之欲其雄且骏。其高也,如垂是之云;其深也,如行地之泉;其雄且骏也,如波涛之汹涌,如万骑千乘之奔驰;而及其变化离合,一归于自然也,又如神龙之蜿蜒而不露其首尾。盖凡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无不备焉,则今之所传唐、宋诸大家举如此也。
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尝屡变矣,而中间最卓卓知名者,亦无不学于古人而得之:罗圭峰学退之者也:归震川学永叔者也;王遵礹学子固者也:方正学、唐荆川学二苏者也。其他杨文贞、李文正、王文恪又学永叔、子瞻而未至者也。前贤之学于古人者,非学其词也,学其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而加变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后生小于不知其说,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而古文于是乎亡矣。今足下之言曰:“无寄托而专求之章法词令,则亦木偶之形,支离之音。”是见后生之剽窃模拟,而故为有激之言也。
由仆观之,非穷愁不能著书,古人之文,安得有所谓无寄托者哉?要当论其工与否耳。工者传,不工者不传也,又必其尤工者,然后能传教百年,而终于不可磨灭也。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夫有篇法,又有字句之法,此即其言而文者也。虽圣人犹取之,而足下顾得用支离、木偶相鄙薄乎?噫!何其过论也。仆不佞,不足与知乎?此语狂且直,祈赐裁答。琬再顿首。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琬全集笺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愧无以仰副足下之意副:台乎,符合。 |
B.辟诸驱乌合之市人辟:比如,打比方。 |
C.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当:相当,差不多。 |
D.不工者不传也工:精巧,精妙。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柏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虞书末乃泛及于晚近诸君子也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 |
B.如以文言之由仆观之 |
C.不散则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此语狂且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说自己为上次仓促回信不能让对方满意而愧疚,这次稍微能抽出时间,希望再次探讨问题,陈述自己关于文章写作的不成熟的看法。 |
B.作者对古代文章大家种种高超的写作艺术极尽赞美之词,意在表明,要使文章呈现千姿百态之美,最重要的是效法自然而非一味地追求技法。 |
C.作青论述前明文坛的创作情况,说“前贤”学习古人得法,而“后生小子”只是剽窃模拟不懂精髓,深刻揭示出“古文于是乎亡矣”的原因。 |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写作应“言”“文”兼备,若没有篇法,不讲究字句之法,则很难产生不可磨灭的作品,这一点与陈蔼公的看法有出入。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家之有法,犹弈师之有谱,曲工之右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
(2)前贤之学于古人者,非学其词也,学其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而加变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②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率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③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④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⑤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橐:一种口袋。③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④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⑤翳形术:即隐身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觇之觇:暗中观察 |
B.倚剑危坐危:端正 |
C.烛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
D.卜之而爽爽:心里踏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乃自卜今君乃亡赵走燕 |
B.才及地,急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D.皆为犬血模糊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