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 | B.佛教 |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
| B.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
|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中国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
| B.“礼崩乐坏”现象日趋严重 |
| C.官学开始被私学取代 |
| D.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
据表1判断厦门
表1古代厦门大事记
| 时间 |
发展沿革 |
| 3000多年前 |
厦门岛上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
| 唐宋时期 |
薛、陈两姓移民入岛,聚族而居,垦原为田。因出产水稻良种,所谓“嘉禾一茎数穗”,称为嘉禾屿。设嘉禾里,隶属同安县。 |
| 明清时期 |
隶属同安县。明洪武年间,军队驻营厦门岛,称为“中左所”。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设立闽海关。 |
A.汉代时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B.唐宋时期农业获得发展
C.明清时期未受海禁政策影响
D.清初期已成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其含义是
| 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 |
| 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 |
| 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 |
| 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 |
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 B.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
| C.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 |
| 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