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时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原因何在?(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图
材料二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
(3)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共同课题。而回顾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从历史上看,国家干预不是唯一的提振经济的做法。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经济活动,并由此推动着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
材料二 1929年的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在历经萧条后,又陷于新的危机。经济危机波及所有的经济领域,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水平。美、德、英、法四国约有29万家企业破产,出现了大批机器“墓地”
材料三1929---1933年经济下降状况表
材料四……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说明)》
(1)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指(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1933年起,罗斯福采取了以“复兴(Recovery)”、“救济(Relife)”、“改革(Reform)”为主要的“新政”,其具体对策是颁布和实施1《社会保险法》2累进所得税制3《全国产业复兴法》4以工代赈5《紧急银行法》6《公平劳动标准法》7《农业经济调整法》
将与“3R”相对应的对策填入下表(用数字代码)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实施“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读图: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分)
(2) 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这和儒家思想的地位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请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关键性人物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按其发展分为理学与心学两个阶段,除朱熹之外,请按其主要派别再分别列举代表人物两个?(代表人物按派别各写出一个)宋明理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