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扛鼎”一词分外“抢眼”,频频出现于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当中,它指“分量重、地位高”,暗含盛赞和推崇之意。三代至秦汉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器物。关于鼎,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 |
B.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 |
C.青铜鼎出现后,只是作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
D.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做了如下表态:“今兹合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反映出()
A.《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让步 |
B.《辛丑条约》并未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问题 |
C.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C.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 | B.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 D.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甲午战后,列强称中国是“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A.“三国干涉还辽”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