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齐助楚攻秦
刘向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王患之患:担忧 |
B.夫秦所以重王者重:看重 |
C.齐、秦之交阴合阴:暗暗地 |
D.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游说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大国□之欢
②不伤一人,□得商於之地六百里
③□出见使者曰
A.①与②而③乃 | B.①为②而③则 |
C.①为②以③则 | D.①与 ②以③乃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B.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C.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D.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想攻打齐国,张仪请求秦王为他准备车马和金钱,让他去南方游说楚王。 |
B.秦王派张仪去游说楚国,准备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来收买楚国。 |
C.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又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并与齐国结为同盟。 |
D.楚王不听陈珍的劝告,一意孤行,被秦、齐、韩三国联攻,惨遭失败。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
②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2)陈轸给楚王提了两次建议,楚王都没有采纳,是两个什么样的建议?(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3题。
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刺探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益得尽力耕耘益:更加
B.甫成,山水发甫:刚刚
C.桥圮,坐夺官坐:因此
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摄:代理
11.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
A. 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B. 伪为丐者,入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C.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D. 成龙擒斩之/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
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了心理战,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译文:
(2)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译文:
(3)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译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④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 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夜邑、淄上:地名。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 凭借
B、上车弗谢而去 致谢
C、先生志之矣 记住
D、乃援枹鼓之 抱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车弗谢而去 /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 若毒之乎
D、所以不胜者也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下列五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单攻狄不能成功的一项是( )
①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② 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
③ 上车弗谢而去 ④ 有夜邑之奉,淄上之娱 ⑤ 士卒无生之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所说的“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即指即墨。当时,齐国的大部分领土已被燕国占领,战争形势对田单很不利。
B、田单地少兵弱,却能够战胜强大的燕国,是因为他领导有方,在大战之前善于激励士卒斗志,振奋士气。
C、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墙,并亲自立于险境,击鼓助威,最终战败狄人。
D、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溺于欢娱,已经丧失斗志。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 王 薨 文 王 即 位 和 乃 抱 其 璞 而 哭 于 楚 山 之 下 三 日 三 夜 泣 尽 而 继 之 以 血 王 闻 之 使 人 问 其 故 曰 天 下 之 刖 者 多 矣 子 奚 哭 之 悲 也 和 曰 吾 非 悲 刖 也 悲 夫 宝 玉 而 题 之 以 石 贞 士 而 名 之 以 诳 此 吾 所 以 悲 也 王 乃 使 玉 人 理 其 璞 而 得 宝 焉 遂 命 曰 和 氏 璧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①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②,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乎,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③,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乎,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① 故:通“顾”,解释为“难道”。
② 钟离子:人名。下文的“叶阳子”、“北宫”、“婴儿子”、“子仲” 都是人名。
③彻其环瑱:拿掉自己佩带的耳环。
1、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粮者亦食 ②无衣者亦衣 ③王齐国
A、①食,名词,食物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名词,君王
B、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名词,衣服 ③王,名词,君王
C、①食,动词,吃食物 ②衣,动词,穿衣服 ③王,动词,称王
D、①食,动词,给食物吃 ②衣,动词,给衣服穿 ③王,动词,称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发出
B、岁亦无恙耶 岁:收成
C、民亦无恙耶 恙:小病
D、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如果
3、“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中的“处士”应该指的是( )
A、爱护百姓,能够为百姓着想的人
B、善于处理朝中各种繁杂事务的人
C、忠心耿耿,能够成为皇帝心腹的人
D、仁爱贤明却不被重用,从而隐居的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威后询问齐使的言谈反映出她以民为本的思想。
B、齐国在用人方面还未做到人尽其用,还存在着埋没人才的问题。
C、通过赵威后的言谈,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注重运用教化来治理百姓。
D、赵威后重视人才,她对齐国忽视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以及子仲感到不满。
京 房 与 汉 元 帝 共 论 因 问 帝 幽 厉 之 君 何 以 亡 所 任 何 人 答 曰 其 任 人 不 忠 房 曰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何 邪 曰 亡 国 之 君 各 贤 其 臣 岂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房 稽 首 曰 将 恐 今 之 视 古 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
——《世说新语·规箴门》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州辟主簿,举秀才。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以功进爵为侯,邑八百户,拜行台郎中。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①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有辱先也。反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有大司空掌钱物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初,侠尝遇疾沉顿,大司空宇文贵等并来伺候侠。侠所居第屋,不免风霜,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周书·卷三十五》
【注】①丁庸:丁,成年劳力。庸,通“傭”,出卖劳力的人。
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 B、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C、所掌官物,多有费用 D、侠闻之,许其自首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领乡兵从战沙苑,(乡兵)先锋陷阵
B、朝野叹服,(侠)号为独立君
C、(我)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D、帝矜其贫苦,乃为(侠)起宅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侠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
① 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② 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③ 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④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⑤ 所居第屋,不免风霜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裴侠自幼在父亲的教诲下,聪明仁慧。后因作战勇敢,受到朝廷重视,开始做官。任河北郡守时,裴侠不按郡中旧有制度享有特殊权利,深受百姓敬仰。
B、裴侠曾与各州牧守一同拜见太祖,各州牧守一致推举裴侠为最优秀的官员。太祖因此重赏了裴侠,并封裴侠为“独立君”。
C、裴侠的从弟裴伯凤、裴世彦对他身为高官,却生活清苦感到很不理解。裴侠的一番话令两位从弟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D、裴侠安于贫困,从不抱怨。一次,大司空宇文贵等人前去裴侠家中探望,发现他的生活很苦,回来后告诉了皇帝,这才引起皇帝的同情和关注。
某 公 为 官 修 身 廉 洁动 必 循 绳 墨以 为 非 其 道 而 行 之 虽 劳 不 至 非 其 有 而 求 之 虽 强 不 得 其 家 尝 与 邻 家 争 地 基 而 不 下 报 之 欲 借 其 权 势 公 答 一 诗 曰 驰 书 千 里 只 为 墙 让 他 三 尺 又 何 妨 万 里 长 城 今 犹 在 不 见 当 年 秦 始 皇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