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所示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 试管 |
① |
② |
③ |
| 纤维素悬液(mL) |
2 |
2 |
2 |
| 纤维素酶液(mL) |
1 |
1 |
1 |
| 反应温度(℃) |
30 |
40 |
50 |
| 斐林试剂(mL) |
2 |
2 |
2 |
| 砖红色深浅 |
++ |
+++ |
+ |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及结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B.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
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
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在叶肉细胞中
,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①叶绿体基质②类囊体薄膜③线粒体基质④线粒体内膜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 A.此实验可以证明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 |
|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处理方法不同 |
| C.对该实验的因变量的检测可以是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快慢,或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剧烈程度 |
| D.这个实验中可以用同一滴管滴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
|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
C.醋酸能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 性 |
| 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
| A.液泡和线粒体 | B.线粒体和中心体 |
| C.中心体和叶绿体 | D.叶绿体和线粒体 |
|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 B.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 |
| C.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 D.中心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