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蒋介石下令,要求“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拟定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计划,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这段史料可以说明( )
①国民党肯定了平型关战役的成果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③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④国民党的对敌战术多样性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④ | D.②③ |
2011年5月6日,新华网发表评论说:“醉驾入刑”体现了人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民意的呼应,是现代社会的理性选择。下列与此观点所体现的精神类似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上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
A“克己复礼” B“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D“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