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
| B.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
| C.导致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
| D.推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同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 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 |
| B.商人成为经济的主要传播者 |
| C.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 |
| 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制,弃儒从商 |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
|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
|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
|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
|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
|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
|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