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乎(     )     (2)人不知而不(    )
(3)无日三吾身(     )   (4)好之者不如之者(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 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显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了《<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送之()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
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 “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 ①适:到……去②味败:品味败坏。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食盐不食菜()
(2)愚人食盐不()
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

伤仲永(10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仲永通悟/大兄何见事晚乎 B.或钱币乞之/蒙辞军中多务
C.又七年,还扬州/以为大有所益 D.于舅家之/但当涉猎,往事耳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乙】文中吕蒙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吕蒙对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而方仲永天资聪明却因其父的“不使学”以致“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都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用原文语句回答)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叙述以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段,按照时间的顺序结为一体。详写第一个片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显的情景,明确指出方仲永的前途无量。
B.两篇文章对人物方仲永、吕蒙的描写,都采取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C.【乙】文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D.【乙】文孙权以读书目的晓之以理,,又以自身经验动之以情,真可谓之善劝。

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桓南郡,即桓玄。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②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乃夜往鹅栏间蒙乃始就学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不以千里称也
D.问,果如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腰白玉之环()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 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 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翻译下面句子。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