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以来,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二:“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业精力。”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讲话
材料三: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先生”指谁?“先生”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他所创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政党是什么组织?这一政党通过那一机关刊物宣传政治思想?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先进分子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发起了哪一场运动?在这一运动中除了陈独秀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
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美国扬言把60%的兵力部署在亚洲,在日本冲绳部署鱼鹰直升机,这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体现,钓鱼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美国的影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东方,加快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在美国的发起下,1921—1922年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
⑴材料一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对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说:“你把手伸过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2)材料二中提到 “中美25年没有交往”,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哪一外交政策?(1分)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示意图
(3)材料三反映了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图为中国海监执法编队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对非法进入我领海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同时喊话严正声明我国立场。
⑷根据材料四,假如你是中国海监执法人员,应严正声明怎样的立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梦”成为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1)请列举出中国近代史上让中国饱受屈辱的几个条约的名称及其影响。
(2)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我们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中华民族有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出现在哪一件事情上?
材料二:“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4],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3)中国人民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在近代也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其中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探索的事件有哪些?
材料三:“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新的时期,中国经济的腾飞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创新,中国经济顺应世界的潮流,插上科技的翅膀,奋起直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充满光明。
(4)请说出新的时期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中国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在城市进行了哪项改革,这一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6)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拥有怎样的“中国梦”?(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一一《陆游集》
材料四:
一——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的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举例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见证历史:
1902年,安•尼克松•库伯出生在美国南方一个黑人家庭中。在她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许多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
27岁时,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厂做工,但是,这一年,她失业了,她看到了无数倒闭的企业,仿佛美国一夜之间陷入了绝望之中。好在这样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转机。“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战胜了恐惧。”
1941年,39岁的安•尼克松•库伯得知了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轰炸!“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民主重获新生。”
2008年,106岁的安•尼克松•库伯亲眼见证了同样身为黑皮肤的美国新一代领导人诞生,她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必将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生机。
(1)、“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许多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
(2)、27岁那年安•尼克松•库伯等人失业的原因是什么?4年之后的美国是如何渡过这次“恐惧”的?
(3)、“暴政威胁这个世界”指的是哪一次战争?“民主重获新生”后逐渐形成的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4)、奥巴马在获胜演说词中提到: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懂得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懂得改变”的具体事件一例,并谈谈这一事件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为了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的资源,振兴经济,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无数产品实行全球化生产,旅客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把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大额资金可以通过国际结算,在几秒钟内划拨到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上。
材料三: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战略思想。
(1)、美国为加强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欧洲重组的政治、经济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欧洲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一组织的成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
(5)、根据材料三的战略思想,谈谈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