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及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古文观止》序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其 审 音 辨 字 无 不 精 切 而 确 当 批 阅 数 过 觉 向 时 之 所 阙 如 者文中“付诸梨枣”的近义词是( )
A.付之丙丁 | B.付之厥如 | C.付梓 | D.梨园弟子 |
序言中,作者认为编撰《古文观止》的意义何在?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古文观止》中收录了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他的文赋代表作还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
3.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
4. |
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
5.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心岂 不 常 惧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题。
超 然 台 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有卢敖②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③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醨lí淡酒。食酒糟、饮淡酒。②燕国隐士。③师尚父、齐威公分别指姜太公和齐桓公。④淮阴:指韩信,曾封淮阴侯。⑤瀹:yuè, 煮。
1.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任职
B.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洁:清洁
C.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承受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登:成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C.因城以为台者,旧矣蒙故业,因遗策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移守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南望马耳、常山联想到了隐君子,西望穆陵、北俯潍水却又想到了姜太公、齐桓公之遗烈和淮阴之功,由此可见作者虽被移守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作者整理园圃,清扫庭院,修补破败,摘蔬取鱼,酿酒脱粟,表现出很快乐,这是他能超然物外的结果。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 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1.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恐以威武见忌见:被 B.求福反以速祸速:加速
C.为将躬勤细事躬:亲自 D.有千金责券责:通“债”,债务
2.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高长恭优秀品质的一组是()
①率五百骑再入周军②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③自是有疾不疗④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⑤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⑥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3.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长恭作战勇敢,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敌军阵中,同城中齐军将士联合将敌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歌颂此事,后成为《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
B.高长恭因是文襄帝的四儿子,所以在回答齐后主的问话时引起齐后主的忌惮,又不能听从尉相愿的劝告而隐退,被赐饮毒酒而死。
C.高长恭在任瀛州刺史时,曾被行参军阳士深告发贪赃枉法,所以被免职。在进攻定阳的战斗中,高长恭借机报复,把阳士深打了二十杖。
D.高长恭声音和容貌都很美,但心志雄壮,在军中为将,能关心士卒,对身边的仆从要求也不苛刻,表明了他品行中良善的一面。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期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数:多次 | ||
B.以功除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
C.尽用市药市:买![]() |
D.讼者多两让而止两:再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B.前汝弃之,所以死耳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
C.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D.尚令百姓系于囹圄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④⑤⑥ | D.①②③ |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2)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陆炳,其先平湖人。父松,袭职,从兴献王之国安陆,选为仪卫司典仗。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帝初嗣位,掌锦衣者硃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未几,擢署都督佥事。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日益重。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言故暱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与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后仇鸾得宠,陵嵩出其上,独惮炳。炳曲奉之,不敢与钧礼,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得鸾阴私。及鸾病亟,炳尽发其不轨状。帝大惊,立收鸾敕印,鸾忧惧死,至剖棺戮尸。
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以发鸾密谋,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伯禄。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二十九年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明史卷·陆炳传》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从:跟随
B. 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次:驻扎
C. 徐以计去其易己者易:轻视
D. 及嵩与言构,炳助嵩构:勾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敛赀财以送其行
B.为御史所纠,诏不问嵩德炳,恣其所为
C.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陆炳所作所为的一项是()
①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②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③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④结权要,周旋善类;⑤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⑥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炳出身军旅之家,其父陆松为承袭父职,曾因跟随世宗皇帝而都到皇帝恩宠并逐步升迁,而陆炳则通过参加武会试而获得军职。
B.陆炳曾随世宗南行至卫辉时,遇到行宫起火,陆炳推倒门屏背着世宗逃出,被世宗任命为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C.陆炳能够讨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欢心,但当夏言与严嵩相互诬陷时,他则帮助严嵩,揭发夏言与边将勾结,从而报得一箭之愁。
D.陆炳虽贪墨不法,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但却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