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
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
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到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忌讳。有多少人能怜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节选自《上帝的花园》
问题:“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问题: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问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在北大荒阔大的原野上奔驰,远远看到一带蔚然的莽林,一望如一堵粉白的长城,随地平线蜿蜒起伏,直至消失到看不到边的远方; “长城”之上覆盖一层绿冠,墨绿墨绿,呈现一条飘弧,仿佛是条海岸线;海岸线之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穹;这便是远处看到的白桦林的大观。白桦林的这厢,铺陈着草,风吹浪来,飘荡起伏。远近游弋,青黄不定,风吹草低,果见牛羊。走近白桦林,细看单个的白桦树。都一色地苗条标致,主干笔直挺拔,表现出蓬勃峥嵘奋勇向上的精神;树身粉白,显现出阳春白雪高洁不俗的个性;它的分枝婀娜,袅袅婷婷,水仙子一般高高地擎着一把开放的绿伞;它的叶子细腻秀雅,微风袭来,它们在高直的树冠上频频地招动着手臂,孤芳自赏陶然自得的姿态,让人心醉。走进白桦林,琳琅满目的生命,各种花呀草呀以及与桦树共同生活的其它树木,都在万类竞自由的环境里不求为人所知自自然然地生存着。它们各得其所,草木是枯了荣荣了枯,花儿是开了谢谢了开;各种鸟呀虫呀蜂呀,嗡嗡作响,乱飞迷眼。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是黑天鹅的家园,是许多珍奇物种的摇篮,是宇宙洪荒的自留地,是大自然的一块标本。于是,你就会于无意间骤然生出走入地老天荒,走入生命天堂的感受来。
问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3段画线部分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太空安家
世纪末的狂躁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新现象,至少在19世纪末时就曾出现过一次。在1880年期间,当时的物理学家们认定,他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中能够认识的一切东西。哈佛大学物理系主任约翰·特罗布里奇四处奔走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以物理学为专业,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发现了。几年以后,芝加哥大学的艾伯特·米切尔森于1894年宣称,“未来物理学的精确度可望达到小数点后第6位。”
这真是太狂妄自大了。就在次年——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月以后,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发现了具有自然放射性的铀。自然界似乎突然之间面目一新了,到20世纪尚未过半的时候,“原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对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来说,本世纪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当一位名叫杰勒德·K.奥尼尔的物理学家在1976年春天来到该校讲学之后,贝内特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贝内特已经在《时代》杂志上读过有关奥尼尔的介绍,知道他计划在太空建造许多长20英里、宽4英里、每个能容纳1000万人口的城市——巨大的人造住区。
贝内特想当一名宇航员,但他的视力极差,无法参加军事飞行训练。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似乎绝望了,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悲,因为不管怎么说,到他上高中的时候,整个太空计划已经开展起来了。
“60年代中期使我感到失望。因为,我认为当时空间计划的进展慢得令人吃惊,”他说,“到60年代未只有4个人登上了月球。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谈到在70年代建造一个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月球基地,还有一两次微不足道的火星探险——对我来说这些简 直算不得什么,既不够多,也不够快。”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奥尼尔设想的殖民都市不是“空间站”,而是一个个的小型世界。它们是缩小了的地球,唯一的不同是,那里的人们不像在地球上那样生活在一块巨大岩石的外层,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定居点的内部。这些人造地球中将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所拥有的一切,拥有任何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人造重力、住房开发、学校、医院、公园、湖泊、溪流、农场、摩天大厦、船只、桥梁,等等。当然,那里也会有整座的山脉。人们似乎可以把整个曼哈顿岛和阿迪朗达克的一部分卷进一个密封的圆筒里,让它平稳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轨道上飞行。
吉姆·贝内特知道,太空定居点不是一种新设想。他读过许多科幻小说,对此并不陌生。在这些小说中,漂流的城市是经常出现的情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前一次狂妄自大的热潮中,就有人提出过太空城市的笼统概念。例如,契奥尔科夫斯基就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可作为人类未来定居点的巨大空间宫殿。后来,J.D.伯纳尔在1920年出版的《世界、肉体和魔鬼》一书中进一步设想,把这些空间定居点变成火箭和巨大的空间方舟,以便飞往其他星球。 20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所以,这些设想只能被当作“天上掉馅饼般的梦想”而束之高阁。相比之下,奥尼尔的建议是在世界技术水平发展到能把他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提出来的。关键是有适用的技术,奥尼尔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确凿数据强调这一点,说明了如何建造太空城市以及何时何地和为什么建造的问题。他的设想是前入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幻想中都从未有过的。
贝内特坐在教室里,聆听物理学家奥尼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生活在自成一体的空间轨道乌托邦里在政治、美学和个人方面的诱惑力。没有人否认空间定居点的可能性,问题是它们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值得这样做。至少奥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太空定居点将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这种说法会使人踌躇不前。人们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细细品味,人造地球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吗?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说法实际上却讲得通。因为没人能够否认,地球本来就有很大的缺陷,这个星球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旱灾、洪涝、虫灾、瘟疫等等。但在人造定居点中则没有这些烦恼。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就排除了这些灾害,人们不会再受自然界的摆布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因为整个大空定居点都将处于全面的控制、计划和调节之中。工业污染将一去不复返:居住区内不允许存在污染大气的东西,冒烟的工厂、烟雾、汽车废气都将不存在。它就像人间天堂——或者说是近似人间天堂。
1、本文主要讲的是在太空安家的科学幻想,但在文中却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的一些成长故事,这些内容是赘余吗?请说明理由。
2、文中末尾一段划线语句“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的含义是什么?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在太空安家”这处科学幻想一旦实现,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