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五四”前夕,钱玄同经常到鲁迅住处劝说周氏兄弟投稿,如果没有这个机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不会出现鲁迅的名字了。
B.钱玄同的刚猛有时有些偏执,如“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等语,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过激的言论。
C.新文化运动需要钱玄同这样的刚猛之士,因为当时守旧势力非常顽固,与他们斗争,温和中庸是不会有结果的。
D.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不管有无学生缺席,都算全到,这说明钱玄同学问浅薄因而无法苛求学生的一种表现。

E.“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表明钱玄同已四面树敌,横遭物议,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围攻。
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略有删改)
6.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人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7.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来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优于马多多,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为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退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12.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
  
13.联系文章题目,说说作者第三段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14.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15.对作者“生命不需注释”的观点,你如何看?请写一段话,谈谈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2题。
采用老式治疗方法一年后,雅各布听到了坏消息:肺部的癌细胞死灰复燃。然而,医生这一次显得成竹在胸,似乎另有高招。原来,两种瞄准癌细胞更精确、毒性大为减弱的抗癌新药,已得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从那时以来,另有两种新药也获得了批准。雅各布在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医生,吸收她参与一项由这些药物中的两种组合而成的临床试验。“病情大有好转,疗效之明显,恰似夜晚与白昼般一清二楚。”雅各布解释说,“我每天服药一片,每三个星期进行一次前后持续30分钟的输液。”在饮用这杯试验性质的“鸡尾酒”近一年后,她发现自己的原发性肺癌缩小了50%以上。
作为最早得益于这种锁定目标更加精确、从分子层面向疾病发动袭击的疗法的癌症病人,雅各布经历的奇迹是令人振奋的。老式的化疗和放疗犹如锋刃迟钝的武器,它们在杀戮恶性细胞的同时也殃及健康细胞。这类治疗的毒性过于剧烈,远不是大多数病人能够忍受的。相比之下,新一代药物则好比是精确导弹,既能命中肿瘤目标,又将伴随而来的对人体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这些药物一经与先进的技术,诸如按分子特征和病人的DNA筛选来划分肿瘤的方法结合使用,就能将癌症由致命恶疾转化为一种可无限期周旋的慢性病。“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的癌症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使用它们的途径。”
要有效地与癌症斗争,必须展开相关的侦探工作,而这一切得从跟踪恶性细胞本身做起。从本质上说,肿瘤是一个突变的累积过程。由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原因,它不受控制地生长,在遗传误差层层加码的重压下挣扎着,直至变得不稳定和无法修复自身为止。科学家通过对这些突变的研究,可以了解大量有关特定癌细胞是如何转化成恶性和它用来获取生长所需营养的分子路径的信息。在这些突变中,有一个或多个可能被证明是肿瘤的致命弱点,亦即使它面对特效药败下阵来的弱点。
3、与“(癌症)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语的含义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新的疗法目标更为准确,是从分子层面向疾病发动袭击的。
B.新的治癌模式非常独特,其方法是让患者饮用鸡尾酒,来达到治疗目的。
C.新的治癌方法既能治疗癌症,又能把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D.把新药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这将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新药治疗后,雅各布死灰复燃的肺癌将完全治愈。
B.新一代的治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避免对人体的损害。
C.由于专家的不断探索试验,人类有望改变癌症作为致命恶疾的现状。
D.做好了恶性细胞的跟踪工作,癌症的治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阅读下文,完成2题。
“理财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理智对待则不能实现理财的目的。”记者采访的业界人士均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浦发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闫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所说的老百姓理财意识的觉醒或者复苏,其实更多是从众心理和赚钱效应在起作用。这本身就反映了老百姓理财意识的不成熟。此外,“看大收益,看小风险”、“赔不起也赚不起”、“重视短期获利,忽视长期获利”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现在很多客户挣了钱不知是怎么挣的,赔了也不知是怎么赔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随大流,这种‘羊群效应’在理财上是非常幼稚的。”中信银行郑州分行一名理财经理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居民要进行家庭理财,应该对每种理财产品的投资预先了解清楚,比如买基金,先要问自己买基金的目的是什么、风险属性是什么、自己能承担多少风险、预期的回报率怎样等。“很多人甚至搞不清楚基金是什么,看到别人挣钱了,就拿出全部积蓄跟随投资,这中间存在很大风险。”他表示。
“理财意识的觉醒只是开始,我们所讲的理财概念是客户能够对自己一生的财务进行规划,而不仅仅是购买一些理财产品。”闫勇认为,理财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收益率上的几个百分点,而是赢得一种宽松的生活状态。
理财专家表示,投资理财是一个保障客户生活无忧,实现人生理想规划的过程,投资者应该逐渐具备金融、投资、法律、保险和税务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才能使理财改变生活。
此外,专业的理财规划人才匮乏也是制约目前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节选自王鲁峰《基金狂热背后的理财觉醒》)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理财”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理财是投资,比如买保险、买股票、买基金和房地产投资等。
B.理财是指追求财富的增长,体现在收益率上的几个百分点。
C.理财是指客户能对自己一生的财务进行规划,最终赢得一种宽松的生活状态。
D.理财必需预先了解每种理财品种和具备金融、投资、法律、保险等专业知识。

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明目前老百姓普遍的理财意识的一项是

A.理财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理智对待则不能实现理财的目的。
B.看到收益、看小风险,赔不起也赚不起,只重视短期获利。
C.挣了不知怎么挣的,赔了也不知怎么赔的,投资随大流。
D.很多人搞不清基金是什么,看到别人挣钱了,就拿出全部积蓄跟随投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法国医生弗朗伦斯?可尔诺第一次用“记忆错觉”描述这一现象,同时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现错觉等形式出现。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熟悉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身处在与曾经看过的某部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场景类似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小说或电影,但脑子里还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而临床医生们则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感官接受到信息后,总是先把记忆存储到缓存区内,而“似曾相识”感觉的产生,是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当前信息存到了历史记忆中,在看着眼前的事物时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人们产生好像在以前就发生过的错误感觉。
记忆错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命令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而仅仅用记忆存储失误来解释,显得过于简单了,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
此时,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记忆错觉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的一种“全息摄影错觉”造成的。所谓“全息摄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碎,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照片的整个图像。就好像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后,每一个碎片依然可以映出同完整镜子一样的头像。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完整资讯,通常是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并且隐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中。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气味、声音、灯光等,都可能会诱使我们造成错觉,仿佛以前曾经有过类似的境况一般。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感。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调查还显示,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过上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最低。
(选自《科学之谜》2006年第11期)
1.以下各项对“记忆错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错觉是指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的现象。
B.记忆错觉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C.记忆错觉是一种让人产生快乐的新奇体验,它向人们展示了大脑世界的复杂和迷人。
D.记忆错觉很可能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发生了“全息摄影错觉”而造成的。
2.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人们不一定会产生记忆错觉。
B.陌生环境中隐藏着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将可能诱使人们产生记忆错觉。
C.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和外界相关的元素时,将可能产生记忆错觉。
D.陌生环境中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元素将促使与以往相似的情境的出现。
3.根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较高,而当人们过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就会消失。
B.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经常产生记忆错觉的现象,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
C.因为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所以临床医生们对记忆错觉的产生原理解释得过于简单了。
D.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的完整资讯,通常隐藏得很深,藏在人们大脑的潜意识中。
医生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