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唐代诗歌意境美的营造
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反映、来衬托、来显示。而这种用景来反映情,用物来写心的过程就是意境的创造过程。我们且用唐人的诗歌为例,看看唐代诗人是如何营造诗歌的意境美。
首先是写景抒情。诗人在写作中,渗透进、灌注进了一股浓郁的感情,使这感情笼罩在景中,因而我们所看到的虽然全都是景,但我们所感受到的却处处都是情。例如陆龟蒙的《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唐人写诗,除了写景写事外,其中还流露着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由于有了这种思致和感情,原来的景与物,就披上了一种“感荡性灵”的东西,使人读着,不仅实获我心,而且意味无穷。“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写的是白莲,但白莲能有什么情什么恨呢?它什么都没有。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进去,与白莲的物性特点相融合,从而产生出情景交融的新的意境。这意境,离不开景,而且必须符合景的物性特征,但是,只有当诗人的情沁透进去,借景抒情的时候,这时,客观自然的景,才会转化成心灵的景,充满了感情的景。一句话,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变成了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这就是意境。
其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的整体。我国的意境,更多的从诗人的主观感受出发。诗人在兴发感应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然后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如皎然在《诗式》中所说的:“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我们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这个天地,不仅自成气象,而且自我满足。例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因此,它又是那样丰富和充实。它是安静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啸。正是这一切,使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的想象当中,走进了一个诗人所创造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世界,感到美。
第三,唐诗意境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然而,为什么能够意会?它是通过已经言说的来意会。这样,归根到底,它又是可以言说的。不过,它不是通过言语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启示,来渲染。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弹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但弹不尽的“边愁”,作者却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来加以烘托和渲染。没有直言,但却比直言更能令人“思入微茫”,富有更多的情味。
——(节选自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根据本文对意境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要营造意境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的诗歌都是抒情诗,而情比较难以直接抒写,只有通过景物来反映和显示。 |
B.意境是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变成了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更多地从诗人的感性出发,并融合统一于自己所感受和创造的情与景的天地中。 |
C.只要诗人将情沁透进景中,客观自然的景,就成为了心灵的景,充满了感情的景。这样,意境就出现了。 |
D.“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既是不可言说的,又是可以言说的。我们正是通过已经言说的景物描绘来意会。而这个意会则是可以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任意驰骋。 |
下列不属于唐代诗人对意境美营造的方法的一项是( )
A.将自己的情感移植进事物的物性特点之中,将客观的景转化为心灵的景。 |
B.发挥抒情的想象,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天地之中,感受其气象,陶醉于此中的美感。 |
C.不直接说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是通过景物等形象的描绘来启示,来烘托和渲染。 |
D.在兴发感应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然后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界。 |
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新意境,直接导致了作者写景写事时,会流露出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 |
B.王昌龄的《从军行》最后那句景物描写,将一种不可言说或不好言说之情用景物加以渲染,使得诗歌更加意韵深长。 |
C.王维的《竹里馆》一诗虽然只写了诗人一人,但诗中并不显得死寂,相反,倒很饱和很充实。原因就在于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是那样的自足、和谐,那样的有秩序,那样的充满了生气和生机。 |
D.诗人在写景抒情时,将感情沁入景物之中,这种能“感荡性灵”的情感,使人读着,意味无穷。就像陆龟蒙的《白莲》诗,白莲本身不过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通之一物,但作者将情感渗透其间,天下拥有和作者人生体验相似之人当会为之动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
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怎样理解第④段划线句的含意?
请概括小说中乡下姑娘的形象特点。
简要梳理小说中“我”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第③段和第⑦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我”为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这个结尾之于我们,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年柳色
陈忠实
①早晨出门,无意间的一瞥,路边的柳树枝条上长出一片鹅黄的嫩叶,毕竟是春天了,这是瞬间发生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几乎同时映现于脑际的景致,便是家乡灞河岸边独成一景的柳色,还有回响于心底的李白的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②禁不住那一抹鹅黄色的嫩叶的诱惑,约一二乡友回到灞河滩上,在瞥见那一派柳色的瞬间,我顿生遗憾,不过迟来了三五天,柳树枝条上的叶子已经转换成绿色了。眼前的灞河和河上的桥,以及河边桥头的柳色,既不是李白们千古吟诵的柳色,也不是我记忆里的柳色。
③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在灞桥南头的中学读书,学校的北围墙紧贴灞河河堤的南坡。站在灞桥上远眺,柳树的绿叶顺河而上而下绵延三五十里,成为一种令人惊诧又浮泛诗意的独特景象,自然可以理解历朝历代的诗家词人,何以会留下无以数计的吟诵灞河柳色的诗章。而我所亲见的柳树下的风景,是我的同学在河堤上读书,或是于微明中在河堤上跑步做早操。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逢周六下午回家,出学校后门便跨上河堤,打开我正在阅读着的小说,一路读过去,不用操心脚下的磕绊,更不用担心撞人碰车,那个时代的汽车很少,连拖拉机也是稀罕物,偶尔有人骑自行车过往,总是骑车人绕着步行者。
④也有令人痛切的记忆,我在这儿读高中的三年,正遭遇着共和国历史上最不堪的“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感觉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共同体验。每到鹅黄的柳叶刚刚冒出,不仅村里和镇上的居民争相捋取,我和同学也爬树攀枝,很小心地捋下嫩叶,在一位当地同学的家里煮熟,用温水浸泡一夜,把柳叶里的苦汁排除,再一勺一勺分给全班每一个同学。
⑤上世纪80年代,我又回到灞桥古镇。刚进灞桥古镇不久,便遇上早春河堤上一派鹅黄的柳色,傍晚时分就散漫在河堤上沙滩里,眼看着那鹅黄的柳叶一天天变得金黄,变成浅绿,又变成深绿色。有文学朋友来,我便引他到河堤上散步,无论说正经事还是闲聊,无论是鹅黄的柳叶抑或是绿云般的柳色,都令朋友陶醉。然而,好景不长,大约是我到古镇的第二或第三年,我发现柳树的叶子发生了异变,一棵又一棵柳树的叶子由深绿变成一种枯焦的黄色,刚刚入秋便落叶了,第二年就再也吐不出那诱人的鹅黄了;死去的柳树已被人齐根锯断,留下一个圆圆的桩子。
⑥我现在和朋友漫步着的灞河长堤,依旧是那道老堤,面目却全非了。这儿已经被改造被装点成公园了,得着灞河水的滋润,正儿八经被命名为“灞河湿地公园”,河堤内外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其中不乏颇为稀罕的品种;河边原来的沙滩,也是奇花异草连片相间,栅栏围护的木板小桥通到水边;水边长着密不透风的野生苇子,有水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凫游。
⑦但我还是偏重这个季节里的灞河柳色。河堤内侧的滩地上和河水两边的苇丛里,有连片的柳树,还有独撑一方柳色的单株,不像是人为的栽植,而是自然的野生。我和朋友倚在柳树干上闲话,那一株株柳树已经有半抱粗了,柳叶刚刚从鹅黄转换为嫩绿,散发的清爽之气弥漫在空气中,令我有一种发迷似的陶醉,记忆里缺失的柳色终于得到补偿了……年年又有柳色了。
⑧在灞水岸边柳色之中漫步,和朋友少不得说到李白的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汉唐时期的灞桥是长安城的东大门,迎接贵客好友到此等候,以示敬重;送别也送到灞桥桥头,依依不舍挥手;更有那些冒犯者被贬到远方,亲朋好友送别到灞桥,就不仅是伤心伤情的告别,而是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了。可以想见几百年的王朝更迭中,灞河的河水里石桥上柳荫下落过多少泪水。站在柳色中的长堤上,隐约可以眺见灞陵。灞陵里安卧着汉文帝,陵墓选在白鹿原西端的北坡上,坡根下便是自东向西倒流着的灞水,史称灞陵,白鹿原随后也有了另一种称谓——灞陵原。
⑨我现在看到的灞河,河水边依依着青春男女,祖孙三代散漫在柳色之中,偶尔碰见多年不见的熟人,握手叙旧,也都是轻松欢悦的腔调,大约谁在这样的柳色里,都不会有撇不开的心事。这里已经没有伤别,依旧着年年柳色。
(选自2012 年4月24日《今晚报》,有删节)文章的开头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本文写了哪些“记忆里的柳色”?请简要概括。
以第⑧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表达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通观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结构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
这次简化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俚语等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阻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对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的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美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
(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要正确认识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 |
B.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 |
C.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D.练习书法应该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 |
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汉字的实用功用的一项是
A.古代某地集市上,一“代客书信”者为一位老人给外地的儿子写回信。 |
B.苏轼在钱塘任职时,为一匠人滞销的扇子写字作画,帮助他卖扇还债。 |
C.机场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举“接XXX先生”大牌,上下晃动在等人。 |
D.某地烧烤不远处树林旁边,有人写了“不得随处小便”的提示牌悬挂。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发明文字是为了实用的沟通。在文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实用的功能。 |
B.刘治治认为,简体字改革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 |
C.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 |
D.由于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笔画繁复、方言俚语复杂等特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苛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一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但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故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就如那日与友人所谈起的思乡话题,开始时都不免有些许的激动,各个争相夸耀自己的城市和那一方的风物人情。可一想到终究要回到那些烦心的勾心斗角与倾轧之中,回到那种种莫名其妙的关心与掣肘、还有那少不了专横和欺瞒的压抑之中时,那心便直凉得寒气四溢。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啊,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离你越来越远。
(选自作者散文集《海德堡笔记》,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乡愁”在本文中有多层内涵,请简要概括。 (4分)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这样有什么好处?(4分)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远”的理解。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