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 |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多数 |
C.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
D.管仲富拟于公室拟:类似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及小白立为太子,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B 失其所与,不知。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慕:羡慕 |
B.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信:确实,果真 |
C.而尝极东方,出沧海极:穷尽 |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固:本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以勇气闻于诸侯 |
B.羲之之书晚乃善今君乃亡赵走燕 |
C.夫人之有一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因击沛公于坐 |
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w。w-w*k&s%5¥u |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
课内文言文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
B.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自身端正 |
C.何必劳神苦思 不必 |
D.虽董之以严刑 通“懂”,使……知道 |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 B.我见相如,必辱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
若属皆且为所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
C.大王来何操操:拿,携带。 |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
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 B.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
C.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 D.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
B.臣等不肖,请辞去不肖:没有才能 |
C.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 |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最终 |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4分)
文言文阅读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 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利 |
C.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举:全, |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4分)
(3)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仆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李衡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老固辞固:坚决。 |
B.溧阳靖晏自如靖晏:安定。 |
C.人相惊曰:“寇深矣!”深:深入。 |
D.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除:开除。 |
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李衡“专以诚意化民”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①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②章五上,请老愈力
③狱户未尝系一重囚④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
⑤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⑥衡力疏其事……廷争移时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衡在任吴江主簿时,不愿迎合部使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呈上引罪自责的辞呈,拂袖回家。
B.李衡在任溧阳县令时,用诚心教化百姓,虽然没有催促老百姓交赋税,可是老百姓却先于他县完成了赋税上缴任务。
C.金兵进犯淮堧时,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到安全的地方,唯有李衡把妻子儿子从浙东接来溧阳安家,因此,金兵只攻打其他县邑而不攻打溧阳。
D.李衡多次上书请求辞官归隐,皇上多次挽留他,不准他的辞请,直到后来他接连多次上书,皇上不得已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