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只乌鸦口渴了,在树林中找水喝时遇到了猴子。猴子告诉它树下的井里有水。
猴子走了,乌鸦来到了那口井旁,就把小石子一颗一颗衔到井里,可是衔了好久,还不见水面升上来。
这时候,猴子到井边来打水,看见乌鸦用这种方法喝水,哈哈大笑,说:“你用这种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就不行了。”说完,猴子很快打了一桶水,请乌鸦喝了个够。
(1)这篇段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写了______和______之间发生的事。
(2)乌鸦的老办法是什么?用“_____”画出有关的句子。
(3)猴子取水的办法是(  )
A.往井里扔石子使水面升高,这样就取到水了。
B.用桶从井里打水。
(4)文中画“___”的话是     说的。
A.猴子        B.乌鸦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秘密》,按要求做题。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查字典,结合语境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或者解释。(4分)
注拼音:菲薄薄()悲悯臂()
解释:不谙世事谙:疑义疑: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和第()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5)短文主要描写小男孩的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阅读《桥》片段,按要求做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分别用“”、“”画出文中课文中的三个比喻句、三个拟人句。
(2)在危急的情况下,群众的表现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概括?()
(3)“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你从前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5)浪头吞没老汉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1分)

(6)老汉心中只有群众没有儿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7)课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样写用什么好处?


(8)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三大特色?

(9)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聪明的姚明》,按要求做题
二米二十几身高的姚明曾是东方男篮一宝。
其实,姚明成宝不只是一看便知的身高和年龄。“你为什么长得那么高?”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也许是因为我要比常人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姚明面带笑容,脱口而出。有一家报社请姚明做客,有人问:“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二米二十三,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二米二十七,你究竟多高?”姚明笑了笑,又是脱口而出:“要是人能随着报纸所说的长高,那就好了。”
短短一语,透出了姚明的机智和幽默,也可见他的聪明。姚明的聪明在球技上体现更多。大个队员,是各队防守的重点,严防死盯就容易犯规,所以大个队员罚球的机会很多,聪明的姚明在罚球上下了苦功。他现在的技艺虽还不是弹无虚发,但已达到了十之八九投中的境界。大个队员能投三分球的,在NBA中也是屈指可数。聪明的姚明日常训练就补投三分球这一课,所以比赛时常有三分球入账。有一次他在主场与八一队决战,姚明拿出了钩手投篮,扣篮的新招,这一新招虽还未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但熟能生巧,这将会成为身高臂长的姚明的一个绝招。
能扬长避短,这是聪明。真聪明者,还有他能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
(1)查字典,结合语境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或者解释。(4分)
注拼音:新鲜()身高长臂()
解释:招绝:口而出脱:
(2)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扳一扳手指就数的清,形容数量极少。()
心里摸索到规律,做起来自然就顺手。()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文中画线句子是句,起的作用。
②姚明的扬长避短表现在他苦练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上。
(4)简要回答: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姚明的聪明?


(5)你从姚明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晏子使楚》片段,按要求做题。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给多音字组词。(2分)
都 dū( )难nán ( )
doū()nàn ( )
(2)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2、5分)
笑:得意地笑 B、嘲笑 C、无可奈何 D、怀好意地笑 E、轻蔑地笑
①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④晏子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④楚王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
⑤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晏子使楚。
③我原想取笑大夫
(4)文中画“”的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可分别用哪三个词语概括?(3、5分)
()()()
(5)下面句子各是什么句?
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①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②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③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6)读画“”的句子,并说说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


(7)读了以上片段,你觉得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理解。35%
(一)默写《杨氏之子》,比一比谁的字最漂亮。并说说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