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 B.道家、儒家、法家 |
| C.墨家、法家、道家 | D.儒家、法家、墨家 |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
| 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
|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形成 |
| 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38%到45%,英文占了25%到37%,其他语种只占3%到7%。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一五计划时期 |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老也等不来的人;剧中场景极为简单,暮霭的黄昏,阴沉沉、灰茫茫,荒野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只有一棵秃树。该剧中“等待”的寓意和场景的象征意义分别是指
| A.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世界的空虚 | B.社会矛盾的激化与人民的绝望 |
| C.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活的贫困 | D.个人主义膨胀和价值体系崩溃 |
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 A.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观点 |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
| C.提倡“天下之法”,反对“人治” |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