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
|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
| B.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
|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
| D.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
| B.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
|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
| D.“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段话的含义是()
|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
| B.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
| C.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
|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即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
|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
| D.中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确立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 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
| 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