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指出:“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把握历史规律 | B.考证历史事实 |
| C.描述历史现象 | D.分析历史原因 |
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 ( )
|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
| 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D.工商皆本 |
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李贽 ( )
| 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
| 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
| C.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
| 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
| B.提倡人人平等 |
| C.反对封建礼教 |
|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 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
| 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
| 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
| 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 )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
|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
|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
|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