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8处)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箓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効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选自《东京梦华录》)
[注]①磨喝乐: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后成为儿童玩具。
②笑靥儿:一种食品名,人形。
③方胜: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后借指这种形状。
④风流: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对数千者直:价值
B.饰以金珠牙翠或:有的
C.効颦磨喝乐盖:通“盍”,何不
D.数内有一对介胄者被:穿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小塑土偶耳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有所不得已
B.如捺香方胜类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C.今通俗书之妪每谓予曰:“某所,母立于兹。”
D.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闻道百,以为莫己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七夕之时,北宋东京汴梁的风俗人情,尤其一种的叫做磨喝乐的小巧的泥塑土偶让人称奇,人们用雕镂的木料加以彩绘,并配上栏杆做成底座来安放。
B.有的磨喝乐价值很高,宫中及富贵之家以至百姓人家都准备应时物品作为陪衬,如“水上浮”、“谷板”、“花瓜”、“果食”等等。
C.对商家在一斤果食之中放上门神模样的“果食将军”这一习俗流传的由来,作者并不知情。
D.七夕前的三五日,京城内热闹非凡,小孩子大抵都要买新荷叶拿在手中,像是要模仿磨喝乐的模样,但是又不像,反而弄巧成拙,让人笑话。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译文:
(2)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译文:

精段阅读,回答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既然 D.洗盏更酌更:更换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翻译下列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文采于后世 表:表露 B.文太平 致:传达
C.而皆有心焉 侈:夸大 D.方其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泣书之 物过盛当杀
B.有羡于乐天 余嘉能行古道
C.忠献公之贤于人远矣 死生,昼夜事
D.忠彦告 愿十五城请易璧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述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缺不以公告自诩的谦谨态度,从而见出了他恬淡的志趣。
C.文章议论风声,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表现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D.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的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说明韩琦离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

“/”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君 子 其处己 也 厚 其 取名 也 廉 是 以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于 丘 明 自 以 为不 如 颜 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译文: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赋《离骚》②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②然此可为智者,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辞②亦欲以究天人

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际
D.故为之文以志: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日入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则施施行侣鱼虾友麋鹿
C.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相与枕藉舟中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
B.望西山,始指幽壑之潜蛟
C.自而至圣人之所以为
D.入深林,回溪非能也,而绝江河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
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
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